首页 > 女生言情 > 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 > 第179章 来了!

第179章 来了!(1/2)

目录

刘一正听闻二人表态,停下脚步,满意地看着他们。

“好,好,既然如此,咱们就得齐心协力。

方公公的本事,那可是不容小觑。

想当年在宫中,他处事就极为干练,深得皇上信任。

后来到了湖北,那般复杂危急的局势,他都能从容应对,迅速平定叛乱。

如今这辽东战事,有他领军,咱们便如同有了主心骨。”

刘一正认真讲述着,脸上洋溢着对方正化的钦佩与信任。

他走到帐中的地图前,伸出手指比划着,“咱们这一路进军,更要谨慎小心,随时等待方公公的指令,切不可擅自行动,坏了大局。”

袁枢与何可纲皆围拢到地图旁,认真倾听刘一正的讲解。

袁枢微微俯身,目光专注地看着地图上的山川河流,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刘公公所言甚是,我军此去锦州,这一路的地形地势需得好好研究。

与方公公的战略部署相配合,方能发挥最大的战力。”

他的手指沿着地图上的线条缓缓移动,神情凝重,仿佛正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

何可纲则双手抱胸,站得笔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似乎已经看到了锦州战场上的硝烟弥漫。

“我部将士早已摩拳擦掌,只等统帅一声令下,便会冲锋陷阵,与后金鞑子决一死战。”

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斗志,在帐中回荡,让人心潮澎湃。

刘一正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有二位将军这般觉悟,此役定能旗开得胜。

咱们先传令下去,让将士们谨慎行军,同时也要加强戒备,防止后金鞑子的偷袭。”

刘一正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他深知此刻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袁枢与何可纲领命而去,各自回到自己的部队传达旨意。

而在宁前道,吴襄收到廷文后,却满脸不屑。

他鼻子里哼了一声,嘴角撇出一抹嘲讽的弧度,将廷文随手扔在一旁。

“朝廷这是作何打算?武将不用,竟用个太监当主帅,此仗怕是难有胜算。”

他一边嘟囔着,一边在屋内来回踱步,满脸的愤懑与不屑。

吴襄在营帐内焦急地踱步,他的目光时不时望向营帐外那片漆黑的旷野。

终于,他停住脚步,唤来侍卫,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吴三桂的探子兵可有回来的?”

侍卫赶忙上前,恭敬地行礼后回答:“回大人,并未看见有人回来。”

吴三桂在一旁听到这个消息,不禁皱起眉头,低声嘟囔道:“真是奇了,这都多久了,怎么还不回来?难不成真有后金鞑子的伏兵?”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虑和不安,下意识地握紧腰间的刀柄。

侍卫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要不要再派出士兵去接应吴三桂等人?”

吴襄微微摇头,摆了摆手,神色镇定地说道:“不必,这事难不倒我儿吴三桂。

他自幼在军中长大,作战经验丰富,若真有伏兵,我们再大量出动反而容易打草惊蛇。

他们久经沙场,定有自保的能力。”言罢,他轻轻叹了口气,示意侍卫退下。

侍卫领命,转身退出营帐。吴襄独自一人站在营帐内,望着那漆黑的旷野出神,眉头紧锁。

他深知此次战事的凶险,儿子的安危更是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但作为一军将领,他必须保持镇定,不能自乱阵脚。

与此同时,在登莱的督师府内,气氛同样紧张而压抑。

孙元化接过袁可立递过来的廷文,目光快速扫过纸面,脸上渐渐露出诧异之色。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地看着袁可立,问道:“袁大人,这……皇上居然派司礼监秉笔太监来统帅明军主力,这是为何?”

袁可立站在一旁,面容平静,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情绪,反而微微点了点头。

这一举动让孙元化更加摸不着头脑,他瞪大了眼睛,等待着袁可立的解释。

袁可立清了清嗓子,缓缓说出自己的看法:“孙大人,你且想想,方正化乃是皇上身边的亲信之人。

如今大明精锐齐聚辽东,此仗胜负关乎国家存亡,意义非凡。

主帅之位选派方正化,并非毫无道理。

只要他调配得当,底下的将士们自然会听从指挥,奋勇作战。”

孙元化皱了皱眉头,仍有些不解地追问:“可大明人才济济,将领众多,难道就没有其他人能够胜任此职了吗?”

袁可立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孙大人,你又怎知方正化不能胜任?那两万勇卫营可是方正化亲自练兵的成果。

其战斗力不容小觑。在这关键时刻,皇上自有他的考量和安排。”

他顿了顿,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接着说道:“况且,皇上的旨意,我们身为臣子的自当遵从,切不可唱反调。”

孙元化听了,虽心中仍有疑虑,但还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大人所言极是,自然是要服从朝廷的旨意。只是让太监统率大军,怕军中将士和旁人心中不服啊。”

袁可立轻轻叹了口气,略带责备地说道:“孙大人,你可是受过洋人文化熏陶的,怎的也如此固步自封?

太监亦是人,与你我并无不同。

若有才干,自能担当大任;若会打仗,天生便是将才。

我们切不可因对方是太监,便对其存有偏见。”

孙元化被袁可立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脸上泛起一丝红晕,连忙说道。

“是是是,督师大人胸怀宽广,见识深远,卑职自愧不如,还需多多学习。”

袁可立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道:“这一仗关乎大明生死存亡,我们务必全力支持全线作战部署,切不可因个人成见或疑虑而误了大事。”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然,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战场上的硝烟弥漫。

此刻,营帐外的风声呼啸而过,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而呜咽。

无论是远在宁远担忧儿子安危的吴襄,还是在登莱讨论主帅人选的袁可立与孙元化。

都深知他们所面临的局势严峻无比,而大明的命运,也在这辽东的烽火中飘摇不定……

吴三桂率领着他的探子兵们,已经悄然潜行整整一天一夜了。

他们如同一群隐匿于暗夜中的幽灵,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草丛与沟壑之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紧张。

此时,他们终于在距离锦州到大凌河三十里处的一座小山上,发现了后金埋伏的骑兵。

吴三桂的双眼瞬间眯起,目光如鹰隼般锐利,透过草丛的缝隙。

他看到山上密密麻麻的后金鞑子骑兵,那些骑兵们个个身姿矫健,马匹也都膘肥体壮。

在月光下,他们身上的盔甲泛着冰冷的寒光。

再往山下望去,粮道之处后金的步兵与兵甲车严阵以待,营帐林立,不时还有士兵巡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