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261章 从长计议

第261章 从长计议(1/2)

目录

林向安朝台下深深行了三揖,才缓步入座。

周教谕坐在他右侧,徐山长则居左。

清了清嗓子,林向安缓缓开口:

“诸位同窗、乡亲父老:

今日林某返乡,得周老先生的厚爱,邀我来给大家说几句体己话。

我不过是个寒门子弟,侥幸中举,论学问怎么敢与堂上的诸位夫子比肩?

但既然回了家乡,总得掏心窝子与诸君唠唠。

这读书赶考的门道、做人的道理,权当是抛砖引玉!”

虽说是严肃的场合,但今天的讲学主要是为了和学子们分享一些考试的经验和心得

林向安自己也不喜欢太拘束,于是简单几句后,直接切入正题。

“大家都知道,科举最重要的还是《四书》,

但读经之法,最关键的就是要‘精熟’二字。

我记得以前读《孟子·公孙丑上》的时候,有一段‘不动心’的内容。

读了好多遍,始终没搞明白。

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才终于领悟到,

朱子《集注》里说的‘心有主宰,则外物不能移’才是解开疑惑的关键。

说到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

前几年浙江乡试的题目《虽千万人吾往矣》。

破题的时候,得直击‘勇’字的来源,

‘圣贤之勇,不是血气之逞,而是义理之充足’。

接下来,承题就得引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时就得紧扣‘义理’这两个字。

然后起讲,我们可以说‘勇’与‘仁’、‘智’的关系,

正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各位要记住!

八股文虽然讲究格式,但最重要的是‘理真法老’,这才是最佳选择。

如果只模仿形式,不去追究其中的道理,

就算词藻再华丽,最终也难以打动考官的眼睛。”

林向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讲解起来通俗易懂。

接着,又谈到了《大学》的修身之道,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他详细讲述了自己在修习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如何学习,如何理解,如何总结,如何复习。

可以说,这些过程拆解,让大家对学习技巧有个概念。

同时学习内容要关联,将学到的运用在生活里,而不是停留书上。

平日要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越多的观察,越能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结合。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在策论中答题中更加务实,避免停留在表面。

讲解举例分析的过程中,林向安还巧妙地将内容与刘知县在县中的作为结合了起来。

表面上看似随意的讲学内容,其实也有借机称颂之意。

讲到后面,林向安特别强调了考生心态的重要性。

期间还强调,考生心态的重要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