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毁太子汉赵弄阴损 扞东宫金忠托天冠(1)(1/2)
永乐和杨士奇的谈话,黄俨被赶到殿外听得不甚清楚,但他还是向高煦透露了一些皇上追问南京诸事、估计已涉及汉府的细节,高煦惊出了一身冷汗。既震惊那个看似愚笨的皇太子不露声色的查访,更震惊东宫辅臣杨士奇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离间骨肉的罪名把这些事捅给皇上。纵然是百不吝,得了黄俨的信儿,朱高煦还是胆颤了。
八月末,他奉灵柩纵马北上时,江边那阴损的一笑,留给了南京一大堆常人意想不到的混乱。一路上,高头大马,风光无限,沿途府州县官员一个个小心翼翼,恭敬拜祭,既是崇敬已故的徐皇后,也生怕招惹了这位护灵的、无所不敢的太岁爷。高煦趾高气扬,神气活现,那高傲的目光偶尔扫过路两旁跪送的官员,无论品级高低,他连正脸都不给,更甭说劳慰的话,比永乐见了官民下辂步行的气派大多了。
别人祭奠,哭声一片,他就像是曾经沧海的水流,早在目空一切中无动于衷了。他太了解母后徐仪华了,这个女人,除了生他、养他,她的心里从来就没有过他。不管他有多大的功劳和战绩,她从未给他祝贺过,永乐二年没当成太子,宫内必是母后说了什么,后来还真得了黄俨的印证。母后临终前,挂念的依然是太子和几位公主,那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自己去见最后一面时,母后仍在冷冰冰地要他“莫有非分之想”。怎么就是“非分之想”,他高煦想要夺回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又有什么错!
打发走送信人,高煦镇定了一下,才着人把韦达、韦弘、韦兴三人找来,想讨个主意。他安置了王斌、枚青、朱恒后,深感纪纲的不大中用,连皇上都敷衍,更别指望他真心为自己办事了。老驸马王宁病重,皇上也疏远了,眼下也只有这内兄弟三人能敞开说些话,所以,从南京出来,就把三人带在了身边,各自身上的官差早撂在一旁了。
毛毛躁躁的韦弘说:“殿下不必过于忧虑,黄俨听得也不细,不是说皇上还让金忠秘密审查太子吗?我猜度着,不是没证据,就是皇上不信杨士奇。”
老大韦达还算是个有心计的人,遇事也沉稳,他抿了一口茶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凡事谨慎为好,倘若皇上问起,要有个应付的对策。”
“大哥过虑了,”老三韦兴大大咧咧,“王爷一路北来,各府州县哪一个官员不是毕恭毕敬,前驱后拥,足见王爷在他们心中的分量;皇后灵柩礼葬山陵,北京府、部、院官员悉数到场,我仔细看了他们的眼神,见了王爷如见皇上一般,不信有人敢说三道四。杨士奇真要说了事涉皇亲的事,解胖子、耿通就是他的下场。再者,皇上给了王爷护送灵柩的差事,就是对王爷最大的信任,南京的仪式,北京的下葬,拿捏的都好,既向皇上和众人显示了王爷的干练,也显足了汉府的威风。”
“听了老三的话,我的心里虽敞亮了,”韦达不无担忧,“但还是不踏实。”他把“不踏实”几个字说得很慢也很重。他一直对两个弟弟的心思简单心存忧虑。
还有什么不踏实呢,韦兴疑惑地看他,韦达从嘴角挤出了两个字“仪仗”。几个人又不言语了。
原来,为制造事端,经高煦默许,韦氏三兄弟在汉王的仪仗上做了改动,吾杖、立瓜、卧瓜、仪刀数都超过了太子的规格,紧追皇上。更有胆大妄为的,是用了大违礼法的八面龙旗开道,只比皇帝少四面,比太子还多两面,而他的仪仗里本就不该有龙旗。
事后,高煦也揪了一段心,生怕有人告密,自己无可辩解。但事情过去很久了,无论东宫辅臣、礼部官员、御史、给事中,竟没有一份奏疏上达皇帝,他的心也就放下了。
“这倒是个事,不过,”高煦略一沉思,发狠道,“两年都无事,境迁而时过,倘皇上问起,我一口咬定有人诬陷就是了,过去的,都不是事了。眼下最紧要的,不是让你们字里行间来检索我汉王,而是左手持盾,右手持棍,准备痛打落水狗。皇上逮东宫僚属,密查太子,没看出是个机会嘛,找几位来,是要思虑下一步作何打算,这么精彩的大戏,不能袖手旁观!”
“王爷看得准,”沉默了一下,韦兴说,“既已闹开,干脆闹大些。辅臣被抓了,没了出主意的左膀右臂,估摸太子已是热锅上的蚂蚁,方寸大乱,自顾不暇了。我意再找些赖,再闹大点,叫他彻底栽进去。”
“在理,”韦弘道,“逮辅臣和秘密审查,只这两项,就会让胖太子如坐针毡,我就再给他添把火,让他坐在火炉上。找几个认钱不认人的乌鸦嘴御史,再罗织些罪名,上几道奏本,管保皇上大动肝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