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

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2/2)

目录

我追问道:“那阿赖耶识是如何衍生出其他七识的呢?”

上师答:“菩提妙心妙觉圆明,性觉本明。但这份‘明’一旦产生妄念,便会确立‘所明’对象,进而被第七识的‘我执’抓取串联,形成‘我看见’‘我听见’‘我知道’等连续的觉知流。这些觉知念念相续,如同水流、瀑布,构成了我们日常的见闻觉知。”

我困惑不已:“觉明性体为何会生出妄认识种?第七识又为何要串联这些妄认识种?”

上师叹道:“皆因业力牵引,世人执着于‘我’并贪求执取。真性觉明的清净状态,被当作满足‘我执’的工具,本质上是自心取自心。一旦没了‘我’的概念,这些认识感知便失去依托,说有实无,更何况串联成流态。而有了‘我’,世界才得以连续呈现成流态。所以,第七识也称为执我流识。也就是说,实际上没有我,六识的流态就是我,比如我看见,我听,我想,我回忆等,这些能流变转换,皆因虚妄有‘我’”。

我豁然开朗:“我懂了!世人迷妄有我,于六变中执取,就妄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的存在,比如昨天我看见什么,今天想到什么等。如果脱离了六识,妄我的根本也就消失了。但没有了我,无上菩提的觉明本性常住不灭,还是会被颠倒的众生于六根处妄成六识。此种六识,众生执取不同,命运与身心状态便各有差异。也就是说,‘我执’的不同,决定了第七识流运的识种各异,表现为人的命运状态。但这些千差万别的识种,本质皆是觉明真性的显现。”

上师肯定道:“正是如此。这种执取贪求,最终以业报的形式体现,也就是世人所说的命运。所以,人的命运由自身心念与知见决定。就像苍蝇多聚于厕所,蜜蜂流连于花丛,皆是各自习性与执取所致。”

我若有所悟,继续说道:“我所见的山、所闻的声音、所忆的影像,其真相并非表面呈现的模样,而是源于我的执取妄认。我将觉明性体错认为山、声音、记忆。这些现象因我的真性明了而生。由此可知,觉明真性‘一即无量’。为方便阐释,才将菩提心称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不同念想的菩提心的共同名字,来表达菩提心一即无量的实质。如此念念生发,衍生出各自众生的无量世界。实际上,想念、觉明、识知本为一体,清净无漏,本无需命名。称其为菩提心,不过也是助人们认清自身本质。这就如同大海因风掀起浪花,浪花虽形态各异,但大海本质始终清净无染。所谓‘我’,亦无需命名。”

上师欣慰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禅门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在引导修行者明悟本心。一旦悟透,便知‘我’与‘佛’不过名称不同,本质并无差别。”

读完以后,妙诚龙摩挲着书页,目光中带着几分惊叹:“原来我们平日里坚信不疑的世界万象,不过是自心妄认的投影!就像我们总觉得命运是既定轨迹,却不知是‘我执’亲手编织了这张网。”他突然想起什么,自嘲地笑了笑,“上次为搞清楚声色记忆的实质,搞的晕头转向,现在想来,不过是在浪花里寻找大海的形状。”

盛施圆轻敲桌面,烛火随之一颤:“何止是命运?连我们引以为傲的‘认知’都是虚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似在丈量世界,实则像蒙着水雾的镜子,把菩提本心照得支离破碎。”他望着窗外摇晃的树影,若有所思,“就像那棵树,在盲人心里是触觉的轮廓,在画家眼中是色彩的韵律,可树的‘真相’,或许根本不存在于任何一种认知里。”

“但这又生出新的谜题。”妙诚龙双眉紧锁,“若一切皆妄,那修行本身,是不是也成了另一种虚妄?”他想起禅门“不立文字”的教诲,突然有些迷茫,“上师说去除宿习即见本心,可‘去除’这个动作,难道不是新的执念?”

盛施圆捡起一粒灯花,任其在掌心化为齑粉:“或许真正的修行,不是‘去除’,而是‘看破’。就像这烛火,我们无需扑灭影子,只需明白光才是本质。”他的声音带着释然,“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行’这个概念,反而能与不生灭心自然契合——就像松开握紧的拳头,才能接住清风。”

妙诚龙突然笑出声,眼中满是通透:“原来阿赖耶识与菩提心的纠葛,不过是自心的一场误会!我们拼命区分浪花与大海,却不知每一次涌动,都是海水本身的慈悲示现。”他望向夜空,繁星点点,“世人追逐命运的轨迹,却不知自己正是执笔人;我们寻觅本心的归途,原来脚下每一步,都踏在来时路上。”

两人陷入长久的沉默,唯有烛火噼啪作响。月光透过窗棂,在经书上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那些文字仿佛化作流转的星河,诉说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的永恒妙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