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

第46章 性识明知虚妄本,破执明见见归途(1/2)

目录

我们继续跟随妙诚龙和盛施圆学习《妙法西域记》第八记:

我问上师言:“既然说菩提自性犹如无处追寻的虚无,那我该如何理解菩提妙明觉性常住不灭的特质呢?”

上师回答:“但凡真实存在的事物,必然会经历生灭变化。若宣称某物永恒不变,那它本质上反而趋近于‘不存在’。然而唯有能展现‘不存在’概念的那个东西永远在不存在的前面,才具备永恒性,并于存在和不存在间圆满自在。何以故?若它连‘不存在’都无法彰显,自然不能彰显永恒。若当它不再展现‘不存在’,便意味着开始呈现‘有漏’的存在状态。但存在的尽头,依旧回归于不存在,因此说菩提妙明自性于有无间永恒自在,其觉性常住不灭。倘若这觉明妙性出现片刻中断,那它连‘不存在’都无法明了,难道‘不存在’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存在’吗?”

我恍然道:“我明白了!存在与不存在,不过是世人的言语戏论。菩提妙明本觉,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自在无漏。正因其片刻不停的明了性,人们才妄言存在与不存在,深陷生死之见,无法超脱尘世烦扰。”

上师颔首:“正是如此。”

我又问:“圣典言及证得菩提果,需以因地所发的不生灭心契合果地的菩提心。若我悟透此理,是否意味着在因地已发现不生灭心?”

上师答:“道理正是如此。所以禅门有言,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端。所谓修行,本质是去除累劫以来的宿世习气,而菩提妙心本自圆满,无需修行,一旦悟透,当即通达。”

我追问:“这等不生灭心,为何又以生灭之相示现世间万物?”

上师解释:“这就好比空间承载器物,器物形态万千、起灭无常。仔细思索便知,这些形态皆是我们认知的产物。‘识’是构成世界细节的元素,世界的形成源于对见、听、嗅、尝、觉、知六种特性的虚妄认知,再加上对过去、未来时间流态的错误认定,由此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与执流识,共为七识。此外,还有展现妙明性体的阿赖耶识,合为八识。实际上,识性虚妄,恰似空间承载器物的虚幻表象。此八识本质皆是菩提性觉妙明,所以才说‘觉明真识,性识明知’。识性虽虚幻生灭,但菩提妙明自性又何曾有过丝毫变化?就如同色相在空间中千变万化,虚空本身却始终不变。”

我请求道:“我常听上师们提及八识,能否详细讲解一番?”

上师耐心阐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对容易理解。看见山,山便是眼识;听见音乐,音乐即为耳识;回忆过往影像,便是意识的作用。由于情思忆想常被认为是‘心’在主导,因此第六识也可称作心意识。至于第七识,佛学中名为末那识,它的作用是将零散的识种串联成线,呈现出一种流动的觉知状态,所以也可称为流识或心流识。

不过,这六识并非源自山、声音、过往影像等外境。就像同一个苹果,有人尝出甜味,有人品出酸味,差异并非来自苹果本身。那它们源自何处?答案是菩提本心的觉明性,这便是阿赖耶识,即第八识。觉明之性对所明之物的觉知,就是识的本质,也就是‘觉明真识’。”

我疑惑道:“如此说来,阿赖耶识就是菩提觉明妙心?”

上师解惑:“这就像在空间中建造房屋,即便用墙体分隔空间,空间本质依旧未变,哪会凭空生出‘房子里的空间’?若不颠倒妄认,二者本无差别。世人执着于房屋,却遗忘空间本质,识便成虚妄。所以阿赖耶识本质也是虚妄,若能不再迷惑执着,菩提真如自性又何须‘阿赖耶识’之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