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驻扎在城外(1/2)
深秋的锦州城,夜幕如墨。
寒意渐浓。
孙承宗于城中大堂内,烛光摇曳,正对着满桌的军事图册蹙眉沉思。
忽然,堂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沉稳的脚步声。
孙承宗抬眼望去,只见吴三桂身着一袭便装,身影利落,迈入大堂后,当即单膝跪地。
抱拳行礼,朗声道:“末将吴三桂,拜见孙督师!”
孙承宗微微抬手,目光温和且带着一丝期许:“三桂啊,快快起身,此深夜前来,可是有重要军情要禀报?”
说罢,他轻轻捋了捋胡须,眼神里透着关切与疑惑。
因为祖大寿和吴襄的缘故,孙承宗知道吴三桂。
吴三桂直起身来,身姿挺拔,眼神坚定:“督师,此次前来,确有重大军情。
末将已成功打探到后金伏兵的位置,其就埋伏在锦州与大凌河之间。”
言罢,他双手恭敬地呈上一份绘制详尽的图纸。
孙承宗听闻,神色骤变,原本沉静的面容上闪过一丝惊讶。
他急忙接过图纸,一边仔细端详,一边难以置信地追问:“当真?这消息确凿无误?”
眼睛紧紧盯着图纸,眉头紧皱,似乎想要从那线条与标注间找出一丝破绽。
吴三桂微微昂首,神色笃定,抱拳回道:“大人,末将以项上人头担保,消息千真万确!
这几日,末将与麾下弟兄们乔装潜行,日夜监视,才确定了这伏兵之处。”
孙承宗的目光在图纸上快速游走,时而点头,时而凝思,片刻后,他难抑激动之情。
猛地一拍桌案:“此图若真,堪称宝贝!”
随即转身,对身旁的属下高声吩咐:“速速派人,将此图纸快马加鞭送往朝廷。再去准备笔墨,我要誊写一份留存备用。”
言罢,他长舒一口气,转身看向吴三桂,眼神里满是赞赏。
“三桂啊,你此番可立了大功!我等苦寻多日无果,没想到竟被你寻得踪迹。”
吴三桂连忙抱拳,谦逊地低下头:“大人谬赞,此皆仰仗朝廷英明,能预先算到后金有此伏兵部署,末将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
孙承宗看着吴三桂,见其面容略带疲惫,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关切:“三桂,你与弟兄们辛苦了。你和你的属下今晚便在锦州好好休息,莫要急着回去。”
吴三桂心中一暖,再次抱拳行礼:“多谢大人关怀,末将遵命。”
此时,他的身体微微放松,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
孙承宗又转身对下人说道:“去厨房瞧瞧,有什么可口饭菜,速速安排人做出来。吴将军手底下几十号兄弟,想必都饿坏了。”下人领命,匆匆退下。
孙承宗拿起一块令牌,递给吴三桂:“你拿着此牌,去城外将你的弟兄们都接进城来,吃顿热饭,好好歇息。”
吴三桂双手接过令牌,眼中满是感激:“末将多谢大人,定不辱使命!”
说罢,转身大步流星而去,脚步匆匆,片刻间便消失在夜色之中。
孙承宗望着吴三桂离去的方向,手中紧握着图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喃喃自语道:“看来,明军此次出征,有望旗开得胜了。”
次日晌午,阳光洒在锦州城的街巷。
吴三桂等人在城中休整一夜,此时精神焕发,前来向孙承宗辞行。
吴襄在宁远卫所,早已焦急等待。
见吴三桂归来,急忙迎上前去,目光上下打量,关切问道:“儿啊,这一路上可还顺利?”
吴三桂面带微笑,轻松回道:“父亲放心,非但无事,还真让我打探到后金鞑子的踪迹。”
吴襄闻言,面露惊愕之色,瞪大了眼睛:“真有伏兵?在何处?”
吴三桂点头,神色凝重,将打探经过一一道来:“父亲,那后金伏兵就隐匿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的山谷密林中,人数众多,且布防严密。
但我等趁夜色潜行,多方探查,才确定其具体方位。”
吴襄听后,不禁喃喃自语:“朝廷果真神机妙算,竟能料到后金此番部署。
不知是哪位高人,有此等远见卓识,当真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啊。”
他眼神中满是钦佩与疑惑,浑然不知这一切皆出自崇祯皇帝的筹谋。
吴三桂抬头问道:“父亲,如今既已探明敌情,咱们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是否要有所动作?”
吴襄立刻抬手制止,表情严肃:“不可莽撞,大军尚未抵达,此时若轻举妄动,打草惊蛇。
坏了朝廷的全盘计划,那你我可就成了罪人,当下只需按兵不动,静候朝廷指令便是。”
吴三桂心中虽有几分不甘,但还是抱拳领命:“是,父亲,儿遵命。”
吴襄沉思片刻,又吩咐道:“你即刻去召集我部将士,挑选精锐,老弱病残先不管,整军备战,随时准备配合大军出征。”
吴三桂得令,转身离去,身姿矫健,步伐坚定,显然已将父亲的命令铭记于心,准备全力投入到备战之中。
吴襄任山海关总兵以来,和他儿子吴三桂吃空饷吃出了境界。
吴襄的蓟州兵力六万,实际三万,剔除老弱病残,能打的只剩一万。
精锐只有三千,可以说另外七千都是战斗力平平。
怪不得被崇祯赶出蓟州,让吴襄让出蓟州总兵的位置。
吴襄去了宁前道。
宁远总兵都没混上。
要是吴襄不这么离谱,也不至于如此地步,还天天抱怨朝廷亏待自己。
他不是来领兵打仗的,是到这块地发财来了。
崇祯收到锦州的图纸,心中大喜,后金鞑子的埋伏位置已被探明,他立刻将情报发往各军。
宣大边军、勇卫营、登莱水师纷纷接到廷文,一场大战即将在锦州展开。
几日后,锦州城外明盔明甲,大军云集。
率先抵达的是宣大七镇明军,刘一正、袁枢、何可纲三位将领威风凛凛地走在队伍前列。
刘一正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身上透着一股沉稳与威严。
袁枢则气宇轩昂,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武将的豪迈,不愧是登莱督师袁可立之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