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 > 第176章 抽调

第176章 抽调(1/2)

目录

旨意如一道急电,率先划破大同与宣府的上空。

监军守备太监刘一正手捧明黄色的圣旨,面容庄重,步出堂外。

阳光洒在他那身绣着精致纹样的官服上,金线闪烁,却不及他手中圣旨那般令人敬畏。

他站定身形,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威严:“大同总兵袁枢、宣府总兵何可纲接旨!”

袁枢与何可纲听闻传召,立即整了整衣冠,疾步趋前,单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齐声道:“末将在!”

刘一正展开圣旨,宣读之声响彻云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天子的威严与期望。

宣旨过后,刘一正微微抬起下巴,眼神严肃地扫过面前的两位总兵。

说道:“如今辽东战事吃紧,后金鞑子已逼近大凌河。圣上有令,命我等抽调军队,速往锦州集结,听候调遣。”

袁枢浓眉紧锁,眼中满是疑惑与急切,抱拳问道:“公公,为何不径直前往救援,却要在锦州停顿?

此中缘由,还望公公解惑。”何可纲亦抬头望向刘一正,目光中带着同样的疑问。

刘一正微微侧身,目光警惕地环顾四周,见无旁人,才压低声音说道。

“有些事,圣旨不便明言。皇上另有密信交予咱家。

信中提及,后金鞑子必定在大凌河与锦州之间设下大量伏兵。

令我军在锦州集结,便是要先扫清这些伏兵,再赴大凌河驰援,此乃万全之策。”

袁枢听闻此言,不禁微微点头,赞叹道:“朝廷圣明,思虑周全。若我等贸然前往,中了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何可纲亦深以为然,他回想起往昔与后金交战的惨痛经历,不禁长叹一声。

“自努尔哈赤起,这帮鞑子便惯用围点打援之计,我明军屡屡中计,吃亏不小。此次若不是皇上英明,恐怕又要重蹈覆辙。”

刘一正微微颔首,神色凝重地继续说道:“圣上还着重提及,户部与兵部已全力筹备后勤之事,定会保障我军无后顾之忧。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凌河城现有粮草可支撑六个月之久,此乃天赐良机,为我明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袁枢面露欣慰之色,对何可纲说道:“幸得朝廷将杨嗣昌调往辽东,早做筹谋,方能使粮草充足。

此乃我军之福,亦是大凌河之幸。”何可纲点头称是。

刘一正见二人已明形势,便挺直腰板,高声下令:“二位总兵,事不宜迟,圣上旨意不可延误。

即刻开始部署军事,抽调宣府与大同之精锐,在宣府驻地集结,等候其余五镇兵力。”

袁枢与何可纲齐声领命:“末将遵命!”

言罢,二人抱拳行礼,转身大步离去,身姿坚定而决绝,甲胄碰撞之声在空气中回荡。

刘一正望着二人远去的背影,沉思片刻后,转身唤来几名太监。

他目光坚定,从怀中取出旗牌令箭与圣旨,郑重地交予带头的太监。

语气严肃地说道:“尔等速去其余五边镇,依此令箭与圣旨,抽调军队前来宣府会合。

务必传达圣上旨意,不得有误。沿途不可张扬,谨慎行事。”

那几名太监双手接过,齐声应道:“谨遵公公吩咐。”

随后,他们将旗牌令箭与圣旨小心翼翼地收好,转身快步离去。

刘一正站在原地,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此次出征能够顺利,不负圣上重托,保卫大明江山社稷。

此刻的大同与宣府,军营之中号角声起,士兵们迅速集结。

脚步声与盔甲摩擦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激昂的战歌。

袁枢回到总兵府,立即召集众将,摊开军事地图,手指锦州方向。

声音洪亮而果断:“诸位,辽东有难,我大同将士自当奋勇向前。

今奉圣上旨意,我军将与宣府等六镇兵力一同前往锦州集结,先破敌伏兵,再援大凌河。

各营即刻准备,挑选精锐,待大军归队,一齐开拔锦州!”众将齐声领命,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无畏。

与此同时,何可纲在宣府亦下达着相似的命令。

他亲自巡视军营,检查军备,鼓舞士气:“兄弟们,后金鞑子犯我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如今大凌河告急,皇上信任我等,委以重任。

咱们此去锦州,定要剿灭敌寇,扬我大明军威!”

士兵们闻言,个个热血沸腾,高呼:“杀鞑子!保大明!”呼声震天,响彻整个宣府。

而那几名太监带着刘一正的嘱托,快马加鞭,分赴其余五边镇。

他们日夜兼程,穿越山川河流,每到一处,皆以圣旨为凭,传达朝廷旨意。

各镇总兵闻令,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着手抽调精锐部队,筹备粮草物资,准备奔赴锦州。

一时间,整个北方边境都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而锦州,则成为了这场大战的焦点与希望。

宣府的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而肃穆。

监军守备太监刘一正端坐在主位之上,他身着一袭华丽的太监服饰。

锦袍上绣着精致的花纹,腰间束着一条镶嵌着美玉的腰带。

只是那微微紧锁的眉头,泄露了他内心的沉重。

大同总兵袁枢与宣府总兵何可纲分坐两旁,二人皆身着厚重的铠甲。

甲片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事的严酷。

袁枢率先抱拳起身,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刘总监,末将所率大同之军已抽调完毕,共计一万六千边军。

此次挑选,皆遵循精锐之准则,剔除了老弱病残,留下的皆为能征善战之士。”

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话语中透着一股自信与豪迈。

何可纲亦紧接着起身,抱拳行礼:“宣府这边也已就绪,抽调军队一万五千,同样尽是精锐。

留守三千兵力,驻守原地,以防蒙古寇边。”

何可纲目光炯炯,表情严肃,展现出对此次军事行动的高度重视。

刘一正微微点头,他心中深知,这已是宣府和大同在经历皇上整肃吃空饷官员之后所能拿出的最强兵力。

回想起那段清查过程,他不禁暗自叹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