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来了(1/2)
皇太极在精心筹备一个月后,倾女真八旗之精锐。
并征调蒙古兵力,合共十万大军,如汹涌潮水般向大凌河进发。
为确保此次军事行动的绝对掌控,皇太极在出征前巧妙布局。
将四小贝勒——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安置于关键军事岗位。
以此制衡代善和莽古尔泰的异议。
代善与莽古尔泰因不支持皇太极的作战计划,被调往后方负责后勤保障事务。
十万后金大军的压境,让大凌河城陷入绝境。
城楼上,明军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严阵以待,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杨嗣昌当机立断,急令轮值城外的秦良玉所率一万白杆军迅速进城防御,同时派遣传令兵快马加鞭,将军情火速上报朝廷。
大凌河城内,紧张的气氛如绷紧的弓弦,一触即发。
将士们个个枕戈待旦,红衣大炮和大型佛郎机炮在城墙上威严耸立。
炮口直指城外,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明军的坚守决心。
杨嗣昌面色凝重,眼神中透着一丝忧虑。
他深知此次后金来势汹汹,十万大军压境,局势严峻。
他站在城中临时搭建的营帐内,身姿挺拔却难掩内心的沉重。
缓缓开口道:“诸位将军,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为共商退敌之策。
后金此番来犯,兵力众多,且据哨兵来报,他们竟带来了一个炮营,这着实令人诧异。”
说罢,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流露出疑惑与不安。
祖大寿面容冷峻,双手抱胸,听闻杨嗣昌之言。
冷哼一声道:“大人,那年辽东失守,后金便抢走了一批火器,其中就有红衣大炮和火铳。
只是当时数量远不及如今。
看来这些年,他们没少在火器上下功夫。”
他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与不甘,牙关紧咬,似在痛恨当年的失利。
杨嗣昌无奈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唉,我等万不可再将后金视作野蛮人,他们学习能力极强,又有不少汉奸为其效力。
仿造几门大炮并非难事,此消彼长之下,我军面临的压力愈发巨大。”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在营帐内来回踱步,脚步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秦良玉英姿飒爽,一身戎装更显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此时,她秀眉微蹙,眼中透露出担忧之色:“大人,后金有了大炮,我军骑兵恐遭重创。
其威力巨大,一旦发威,我军将士将面临巨大伤亡。”
她紧握腰间佩剑,手背上青筋微微凸起,显示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杨嗣昌微微点头,神色凝重:“秦将军所言极是,此事必须即刻禀报朝廷,以待圣裁。”
他转身走向桌案,拿起毛笔,却又在半空停顿,似在思索如何措辞,良久才缓缓落下笔端,写下奏报。
放下笔,杨嗣昌抬起头,望向祖大寿和秦良玉:“现今后金动向不明,虽陈兵城外,却迟迟未发动进攻,诸位可有高见?”
祖大寿向前一步,眼神坚定:“大人,这是皇太极的惯用伎俩,他善于围城打援,妄图耗光我军粮草与士气,令我军不战自溃。”
他昂首挺胸,双手握拳,话语中充满了对皇太极的了解与警惕。
秦良玉柳眉倒竖,凤目圆睁,怒喝道:“这群后金鞑子实在猖狂!大人,末将请命,率白杆军与之一决雌雄,定要让他们知道我明军的厉害!”
说罢,她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眼神中燃烧着愤怒与斗志。
身姿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刃,散发着凛冽的气势。
杨嗣昌见状,急忙上前搀扶起秦良玉,温言安抚道:“秦将军莫急,此时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我军当以静制动,一切需等朝廷旨意。
若要出击,也需与援兵协同作战,方可保万全。”
他轻轻拍了拍秦良玉的肩膀,眼神中带着劝慰与信任。
祖大寿亦点头称是:“大人所言甚是,如今城中粮草充足,尚可维持六个月。
只要我军坚守不出,后金若敢攻城,自有红衣大炮伺候,量他们也占不到便宜。
当下首要之事,便是等待朝廷指示,再定破敌之策。”
他双手背于身后,昂首而立,表情沉稳,给人一种镇定自若之感。
秦良玉微微思索,又问道:“大人,既如此,是否可派小股部队出城试探一番?也好摸清后金虚实。”
她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为破敌贡献一份力量。
杨嗣昌轻轻摇头,否定了这个提议:“秦将军,此举不妥。当下我军应坚守城内,不可贸然出击,以免中了皇太极的圈套。
但防御之事绝不可有丝毫懈怠,需令士兵们打起十二分精神,随时准备接应援军,里应外合,发起反攻。”
他眼神严肃,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祖大寿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忧虑,他上前一步。
双手微微摊开说道:“大人,单靠大凌河城各处的墩台联络旗语,实在难以精准掌握皇太极八旗兵的动向。
若我军一直坚守不出城,就如同被蒙住双眼、堵住双耳,援军何时到来全然不知,这岂不是坐以待毙?”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额头也因焦虑而微微沁出汗水。
说完后眼神紧紧盯着杨嗣昌,似在等待一个满意的答复。
杨嗣昌微微颔首,他双手背于身后,身姿挺拔,面容沉静。
不慌不忙地开口解释:“祖将军,本抚不让诸位出城,实是不忍见将士们做无谓牺牲。
诸位且想,城外后金十万大军,我军出城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即便拼死火拼,也不过是徒增伤亡,于战局毫无益处。”
他一边说着,一边缓缓踱步,脚步沉稳而缓慢,眼神中透着对局势的清晰认知与权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