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军工帝国 > 分节阅读 30

分节阅读 30(2/2)

目录

明军配备了手雷和地雷以后,后金已经很难攻破大明的城池了,等新型燧发枪做出来,后金铁骑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随着军工系统的发展,大明将在军事实力上逐渐超越后金,貌似形势一片大好,大明终于可以翻身了。

但,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这一切可都要用钱来堆

造手雷要钱,造燧发枪要钱,调动兵马要钱,安置平民还是要钱,一场仗打下来又是几百万两不见了,从阉党那里抄没的四千多万两银子就剩下两千多万两了。朱慈炅望着日渐干瘪的国库,欲哭无泪,这简直是坐吃山空啊,再这样折腾两年,他的大明帝国有限公司就要破产了

怎么办呢自然是赶紧去赚钱啦,至于这个钱怎么赚,本卷终了,且看下卷分解。

第三卷强国之路,敬请期待。

第二卷结束感谢及感言

首先,感谢编辑虎牙大大给的两次推荐,作为一个新人,能得到大大的赏识,我倍感荣幸。

同时,感谢书友李若芸、月心陨、sz假装的打赏,十分感谢,真的。

在这里还要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你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第二卷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是第三卷强国之路。

连续更新四十多天,说真的,有点累了。

请允许我小小的休息一下,好好的构思一下第三卷的内容。

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更新继续。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谢谢你们的推荐票,

谢谢你们的评论,

谢谢你们关注我的书,

谢谢。

第三卷第一章明末晋商

晋商,通常指的是明清五百年间的山西商人。到清代,全国排名前十六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记载,仅把山西几个县城中的富商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一亿两白银,所以明末清初流行着一种说话,那就是:晋商富可敌国

晋商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明朝的“开中制”,所谓“开中制”就是明朝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食盐专卖权,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出榜招商,以食盐贩卖的专业执照“盐引”换取商人把各种军需物资代为输送到各地边防卫所,从而节约运输成本。

山西本来就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也比较发达,再加上处于大明九边的中心位置,所以晋商在“开中制”中得益最大,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商帮。

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晋商也不例外,在明末的时候他们表现的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明末的晋商对利益的追求已经超越了道德的底线。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竟然和后金通商,将粮食、铁矿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辽东,还出卖明朝边军的情报,以致后金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取代明朝,夺得天下。

所以,到了清初的时候,顺治皇帝为了奖励八大晋商,特地亲自召见了他们,还赐了朝服,并将他们编入“御用皇商”的行列由此可见,他们对满清的贡献之大,也说明了他们在明朝时卖国卖的有多彻底

朱慈炅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对晋商的发家史自然是有所耳闻的,这么庞大的商业团体,自然不能让他们为敌国所用,所以朱慈炅在遇到财政危机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晋商。当然,他不是想去抄晋商的家,那是竭泽而渔,短期的利益挽救不了风雨飘摇的大明,只有利用他们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才能让大明起死回生。

国家机器怎么赚钱,放在明朝的时候这个问题怕是没人能答对,但现代人就不一样了,几乎没人答不对,简单啊,印钱呗,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啊据史料记载,明末的时候全国流通的白银不下十亿两,而我们的小皇帝朱慈炅的国库里却只有可怜的两千多万两。

如果能印银票,那么印多少财富就能增加多少,这个增加并不是说全国整体财富增加了,而是皇室所占的财富比例增加了。其实整体的财富并没有增加,只是市场上多出了一种流通货币而已。

整体财富没有增加,却多出了一种流通货币,那会怎么样呢答案是通货膨胀,物价会上升,如果说大明的总财富是十亿两白银,那么印一千万两银票物价就会上涨百分之一,印一亿两银票物价就会上涨百分之十,印十亿两银票物价就会翻一倍。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印出的银票别人要认,而且要当钱用,如果别人不认,而是拿去当厕纸用,那么,对不起,你印多少都是白印,一分钱好处都得不到。

所以,朱慈炅首先想到了晋商,因为晋商就是银票的鼻祖,在明末就有很多商号开始印制银票了,但是仅仅只能在京师和山西附近通兑;到了清朝,晋商建立了很多有名的票号,他们印制的银票在全国都能通存通兑,那可是全国所有人都认的票子

票号其实就是银行的雏形,在古代数额特别巨大的银两运输起来是很麻烦的,几万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吨了,一个人肯定是背不动的,光雇几辆小车拉着也不行,肯定会被人打劫,必须请专业的镖局押送,而且还不能保证绝对安全。特别是明末这样战乱年代,你不组织上千人武装押送,那就等着被抢吧

银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有很多晋商都在山东河北等地赚了钱,大把大把的银子没办法运回山西,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些大的商号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