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军工帝国 > 分节阅读 21

分节阅读 21(2/2)

目录

这下他是痛快了,孙承宗却不痛快了,东林党的骨干竟然被这货腐蚀了将近一半这要是捅出去,东林党岂不是臭名远扬

孙承宗此刻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么如实上报,那东林党的清誉就全毁了,要么隐瞒不报,那他个人的清誉就毁了,也许别人不会知道,但他自己心里清楚啊

按他的行事作风,如果不是涉及到东林党,哪怕是天他都敢捅个窟窿。但一涉及到东林党他就犹豫了,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链、左光斗等等,一个个东林党领袖的音容笑貌浮现在他的脑海,如果把事情捅出去,这些铁骨铮铮、清廉无比的东林党领袖历史又将怎样评价

最后,孙承宗痛苦的选择了隐瞒不报,他咬牙切齿的对王之臣宣判道:“把你手下涉嫌贪腐的官吏全给我列出来,把拖欠的饷银全给我补齐了,我饶你不死”

王之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落在孙承宗手里绝对是死定了,能争取个痛快就算不错了,只要不凌迟处死,他都是可以接受的,却不曾想自己竟然还有活路

他并不是那种愚笨之人,脑子里面略微一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这孙承宗也是东林党人啊,而且还是东林党的领袖,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他这是给东林党遮羞呢

有了这个认知,他自然是积极配合,凡是参与贪腐的,他一个不拉,全都交待了。拖欠的饷银问题也不是很大,光他们吃的空饷就是饷银的两三倍,花是花掉了一大半,剩下的补齐拖欠的饷银还是够了的。

于是,王之臣被罢免蓟辽督师兼辽东经略的职位,由袁可立接任,袁崇焕被重新任命为辽东巡抚。至于宁远的兵变,有了银子那还有什么不好处理的,先把带头闹事的咔嚓咯,再把拖欠的饷银发咯,还有谁敢闹事又有谁还会无聊的想寻死

平定了宁远兵变之后,孙承宗又定下了全辽攻略,总结起来就四条:

第一,练兵,现在整个宁锦防线实际兵力不到十五万,空额空饷的超过一半,他在当地军户中将空额人员招满,命人日夜操练,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第二,筑城,宁锦防线各卫所驻地全部加固,修成一个个战斗堡垒,全部变成难啃的硬骨头,让后金的铁骑无从下嘴。

第三,屯田,鼓励当地军户开荒屯田,由朝廷提供种苗,减轻税赋,能保证驻军粮草供应就好,如果不能保证也没关系,主要是要让他们种,这些田可都是他们自己的,后金来了,他们能不拼命保护吗

第四,招贤纳士,建立占天馆、查地馆、译审馆、侦谍馆、异才馆、大力馆,招纳各种人才,加强军队战斗力。

在孙承宗的经营下,宁锦防线愈发坚固了,皇太极连派小股部队骚扰的心情都没了,一心跑到蒙古草原扩充他的势力去了。

宁锦防线坚不可摧大明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宁锦防线跟二战时的马奇诺防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地球是圆的,你只守住一面是没有用的,皇太极虽然不是希特勒,但绕道这么简单的策略,你能指望他永远想不出来吗

当然,朱慈炅也不是朱由检,绕道这种事情重在出其不意,如果事先就被对手发觉了,到时候谁把谁绕进去就不知道了。

第二卷第十章天灾人祸

至八月初,孙承宗已基本消除宁远兵变的影响,辽东形势趋向稳定,朱慈炅收到奏报后,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至于孙承宗私自放生王之臣的事情,他压根就不在意,贪官是要杀,但如果能让贪官检举更多的贪官并把贪腐所得吐出来,比杀更有意义。

他现在关注的不是辽东,还有一件事情他更感兴趣。

明朝每个皇帝继位元年都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科取士,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科举。科举一般三年一届,当然有特别重大的喜事也可以开恩科,这新皇改元一般都是三年一轮的起始年。崇正元年是崇正朝的开始,自然要举行新皇的第一届科举。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一般在第一年的八月中旬举行;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中旬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第二年的三月中旬举行。

这宁远兵变平定以后又恰逢科举开始,朝野上下一片喜庆,貌似形势一片大好,然而,真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明朝末年可以说是个悲剧的时代,不知道是大明气数已尽还是天要亡明,所有倒霉事都集中在这几十年间。什么太监之祸、后金入侵、东林党误国这些事情一般皇帝遇到一件就已经算够倒霉的了,偏偏明末几位皇帝全遇上了。而且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北方连年大旱,据史书记载,明末的大旱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3年,连续四十多年的大旱,是个皇帝都招架不住。崇祯皇帝朱由检没招架住,所以亡国了,那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他能招架住吗

八月的陕西,日炎如火,空气中都带着扭曲的波纹,这是温度高的了极致的表现。

天启元年大旱、天启二年大旱、天启三年大旱、天启四年大旱、天启五年大旱、天启六年大旱、天启七年大旱,这不是凑字数啊,重要的事情都要说三遍,这要人命的事情自然是要如实描述。

连年大旱,此时的陕西早已赤野千里,大小河流都已经干枯见底,别说浇灌农田了,平民百姓喝水都成了问题;整个秦川大地树木干枯、寸草不生,别说粮食了,想找点草根树皮充饥都找不到

年初朝廷就已经拨下了赈灾银两,但三百万两对于人口接近五百万的陕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官员清正廉明的州县,赈灾银两全部换成了粮食,平民百姓每天还能喝上一口稀饭面糊;官员贪腐的州县,平民根本就受不到一丝救济,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就只能去吃土了,后世有名的观音土就是出自这个时期的陕西。

其中尤以西安府和延安府一众官吏贪腐最为严重,西安府澄城县知县张斗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陕西宣承布政司共有八府二州七十余县,这三百万两银子一分散,再层层调拨克扣下来到了知县张斗耀手里就只有不到一万两了。

这怎么行呢,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一年才赚了不到一万两,那不是还亏了两万多两张斗耀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这朝廷不是把今年的租税给免了吗,我可以去收啊,收多少都是自己的于是,他不但不发放赈灾银两,还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