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隋唐大猛士 > 分节阅读 385

分节阅读 385(2/2)

目录

司马德堪心乱如麻,看着城外依然还在猛攻不止的兵马,又看看四周,皇帝被杀的消息已经传遍,如今个个兵无战心,军无士气。

这仗还怎么打

“你出城去见李渊,就说谋逆者只宇文化及兄弟,我等本只是欲兵谏拥皇帝西归,杀皇帝是宇文化及一人的主意。如今宇文化及既然被杀,只要李相肯赦免我等罪行,那我等便愿意打开江都城,迎接李相入城。”

事已如此,司马德堪也没有其它的办法了。

他的心腹出城见李渊。

听完来意,李渊痛快的答应了。

司马德堪还不放心,又让心腹走了一趟,非要李渊给他立个字据,李渊也写了。这下司马德堪才放了心,便率先打开城门迎接李渊入城。

而元礼、裴虔通等人却还不知情,依然在抵抗。

结果被他卖了。

大军入城,其它还在抵抗的兵马,自然很快就守不住。

到天黑前,李渊成功的控制江都城。

李渊拿下江都之后,先赶往皇宫西院流珠堂拜祭皇帝。

“将司马德堪、元礼、裴虔通、宇文智及、令狐行达、马文举、赵行枢、孟秉、元敏、唐奉义、张恺等逆臣全都拉出去,凌迟处死”

宇文士及因为跟李渊关系向来不错,被他免于一死。

而其余参与谋划的一众人,不论职位大小,统统杀死。

另一方面,李渊也知道眼下局势不妙,还得依靠那些骁果军,于是便又下令,只要手上没有在兵变中染血的骁果,便尽皆赦免。

司马德堪被抓时,大叫我有李相的保证书,可谁理他。

因为杀他的正是李渊。

夜暮下。

李渊下令,一口气杀宇文智及、司马德堪等乱臣贼兵共一千余,然后其余皆赦免。

可江都夺短短时间,却经历了两次动乱,死了一个大隋皇帝,又死了一个大许皇帝。

虽拔乱反正,可江都城里,却已经连一个皇族都找不出来了。

第739章太宗武皇帝

大行皇帝已经重新收敛,换上了最好的棺椁。

大行皇帝身上的衣物,也全更换了帝王所用。

同时,大行皇帝的灵柩,也移至了江都皇宫的正殿之内。

百官披麻,三军戴孝。

殿中。

萧后为大行皇帝披麻戴孝守灵。

李渊同样披麻戴孝。

“娘娘,朝廷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臣请娘娘降下旨意,选立新君。”

萧后杀了宇文化及,大仇得报,如今一心只想杨广守孝,其它的并不想理会,而且她一妇道人家,又哪处理的了外面纷乱的事务。

“唐国公,你是皇亲国戚,又是大行皇帝生前所选用的宰相,如今江都城里,朝政和军务,都要倚重你。”

“老臣惶恐,还请娘娘摄政临朝。”

李渊虽然现在是江都城中一把手,可毕竟萧后的地位才是最高,这个时候理应请她摄政,这也是合乎规矩的应有之事。

萧后摄政,李渊则辅政。

摆在他们两人面前,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还是立谁为新君。可江都城一个皇族子弟都没了,只剩下了两个选择,要么立洛阳的越王杨侗,要么立长安的代王杨侑。

越王是皇嫡孙,代王则是皇庶长孙,但比越王年长。

立长还是立嫡

“唐公之意”萧后问李渊。

“娘娘,臣以为当立嫡。”

李渊答道,其实就算杨侑不是嫡,他也会拥立他的,因为他在关中,而越王在洛阳。李渊是早决定要去关中的,因此自然要拥一位关中的皇孙为帝。

萧氏跪在皇帝灵前,与李渊之前隔了一道屏风。

隔着屏风,萧后道,“先前罗成在辽东拥立齐王为天子。”

话未说完,李渊便打断她道,“可陛下此前已经定齐王罗成为叛逆,并废齐王为庶民。”

“齐王也是陛下之了。”萧后道。

齐王杨暕不仅是皇帝之子,也是萧后的亲生子,况且,如今天下局势,萧后这个后宫妇人也是知道一些的,那就是天下纷纷,反王遍地,但罗成掌握着一支强力的边军,同时还与定襄、代北、山东、江南几路军镇联盟一起。

其实力可以说虽表面上不是最强,可实际上却远超号称拥兵百万的李密等人。

“娘娘,齐王在辽东,其实不过罗成手中傀儡尔。”李渊提醒萧后。

萧后在屏风后面不语,其实在她心里,早就认定大隋完了。齐王固然是罗成的傀儡,可朝廷又岂还有半点中央权威李渊就算能带着大家回到关中,可又能平复天下吗

再说,萧后觉得,如果李渊真的能够有所作为,只怕朝廷也不过是要沦为李渊的傀儡而已。

古来这样的事例太多。

所以她早就看开了。

如果能投罗成,那么这动乱能早点结束,罗嗣业毕竟还是她女婿,总好过将来落到什么李密、窦建德这些人手里。

可奈何,她虽有此意,但李渊是坚决不同意的。

“那就依辅政大臣之意,便立代王为新君。”

“唐公,关于大行皇帝谥号庙号山陵这些”萧后又问。

皇帝死后,都会有谥号,谥便是对皇帝的评价,有恶有益,有褒也有贬。而庙号,是皇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在隋以前,其实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一般只有特别了得的皇帝才会有庙号,比如汉朝,便只有少数皇帝有庙号。

如汉武帝刘彻,庙号便是世宗,而武帝,是谥号。

萧后问庙号,便是暗示要给皇帝上庙号。

李渊对此自然不会违逆萧后,便道,“臣与诸大臣们商议,初步选定谥号为明,庙号为高宗。

开国皇帝杨坚是高祖文皇帝,谥号文,庙号高祖。

高祖这个庙号一般都是给开国皇帝的,比如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

“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是,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

也就是说,高祖也是太祖之意。

而给杨坚的谥号文,则相当了得了。

皇帝的谥号有很多,一般来说文和武都是极高的,皇帝的谥号足有一百多个,有一套严整的体系。

谥号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是对一个生前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能够概括其一生功过的称呼。

所以谥号并不是专给皇帝的,不过演变到如今,皇帝和臣子的已经各不同,皇帝有皇帝的一套谥号,文臣有文臣的一套,武将有武将的一套。

谥号里有评价高的,叫美谥。评价低的,叫恶谥,也有评价中等的叫平谥。

而在那些美谥里面,有五个用的最多,也是评价最高,分别是高皇帝、文皇帝、武皇帝、宣皇帝和明皇帝。

能够得这五谥其一,都相当了得了。

高宗明皇帝。

高宗比不过太祖为开国皇帝,高宗甚至比不过太宗,高宗的意思一般是功过参半的皇帝,王朝处于由盛转衰之时。

而明这个谥,是美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