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9(2/2)
“关键是粮草,还有就是箭矢消耗的太快了。”
一边的薛世雄道,“我们不能一直这样被动的在城里防守,现在外面足有七八万高句丽人,我们一味在城里死守,那就是抱着头让人家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太被动了。必须积极防御,得出去打。”
做为有经验的大将,薛世雄很清楚如今这样的战斗方式有多被动。
“于帅,我愿意天黑后率一支精兵杀出城去。”
“确实不能继续这样被动了,若是薛大将能带一支轻骑杀出去,在城外夺取一处高地做为据点,与大行城互有依托,则可以有效的牵制与威胁城外的高句丽军。若有机会,能够烧夺他们的粮草补给,那就更好了。”
“可是现在出城,也太过凶险了。”宋老生提醒。
当初他没有在城外立营,就是因为兵少。
虽说孤军不存,可如果兵弱,你还分兵几处,就容易给别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也不知道罗成现在怎么样了,不知道他有没有打下平壤来。”
于仲文心里很后悔当初几次听到罗成的建议后,去与宇文述据理力争。
本来当初罗成说平壤附近会有高句丽重兵集团,他也听进去,甚至建议宇文述说先往鸭绿江口打下一两座城来,可宇文述不听,他也没能坚持。最后还是罗成帮他实现了这一计划,要不是当初罗成打下大行城,现在这五万余人,早就没有立身之处,就跟萨水和鸭绿江边那几十万败军一样,估计都死的死、俘的俘了。
后来,他们兵过萨水,进兵平壤城下,罗成说让他们不要攻打平壤,可宇文述不听,他也没能坚持。
虽然最大的责任在宇文述,可他这个右军统帅也没能发挥作用。
“之前,这附近起码有十几万高句丽军,但这些天反而兵少了,起码走了一半。估计是往平壤去了。”薛世雄分析,这些兵估计就是救平壤去了。
他心里觉得,罗成并没能攻下平壤。
“是啊,就凭两万人,要在短短时间里硬攻下平壤,谈何容易啊。”于仲文叹道,他自认为就是自己,带两万人去平壤,也不可能这么短时间建功的。
“如果罗成未破平壤,而高句丽人又有七八万大军南下,那罗成会怎么样”
几位将军都沉默了。
两万隋军顿兵坚城平壤之下,强攻不下,而此时孤军深入,偏偏敌军大兵回师来援,前有坚城阻挡,后有大军压迫,只怕这两万人是凶多吉少啊。
“现在就指望着水师的来护儿了,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半点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
“是啊,这个来护儿,自平壤兵败,就再也找不见人影了,等回去后,我定要御前参他一本。若不是他贪功冒进,我等也绝不有此之败。”
大行城的守军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就希望能看到有水师的船从大行城附近的海上经过,可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一条船。
“诸位将军放心,我之前已按罗大将的安排,早派了几支兵马到江口海上的几座岛上观察,一旦有水师船只经过,肯定能有发现的,到时联络上就好。”
“你听,高句丽人鸣金收兵了。”
“今天天色还这么早,高句丽人怎么就撤了”
于仲文也有些奇怪。
那边城下,高句丽军如潮水般撤退,留下成百上千具尸体在城下。
高句丽军帐。
高建武见到乔装而来的乙支文德,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时候乙支文德怎么来了,更不明白他为何要乔装一个轻骑兵前来。
“这是为何”
“请将军让亲卫把守好营帐,任何人敢私自靠近格杀勿论,更勿透露半点我到来的消息,我有重大消息相告。”
高建武莫名其妙,可最后还是如此安排了。
“说吧,何事”
“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乙支道。
“什么意思,什么叫平壤城没了,大王没了”
“我回晚了一步,我回到平壤前,罗成就带兵攻破了平壤城,还攻破了内城和宫城,他擒住了国王,然后杀了,他还驱赶平壤及周边共二十万百姓,把整个平壤城给拆毁焚没,如今平壤城已经没了,我们的大王也没了。我此来,就是要赶在渊太祚知道这个恶讯之前,请将军立即率兵去国内城,抢在渊太祚知晓消息前,在陪都国内城继大王之位。”
“这怎么可能”
高建武一脸懵逼。
第396章开仓
齐郡。
章丘城中,通守张须陀召集了县令杜如晦、县尉罗贵以及长白府长史柴孝和等诸人。
“灾民越来越多,任其下去,这些受灾百姓就会成为饥民,然后便会成为流民,最终就会变成四处劫掠抢夺的变民反民。罗县尉,章丘还有多少粮食”
罗贵之前是县录事,但因为这段时间罗贵带着章丘的郡营乡团剿匪平贼有功,于是张须陀亲自保举他为章丘县尉,儿子罗成在辽东军功勋著,已经是襄阳侯还成皇帝新宠,而罗艺又晋为燕国公,襄阳罗家如今是红的发紫,东都留守朝廷当然没有人驳回这个小小县尉的授职。
于是乎,现在罗贵便也成为章丘县尉,与杜如晦一起搭档主持章丘县务。
听张须陀询问,罗贵如实道,“章丘县还有不少粮食,官仓里的粮食还是满的,另外义仓里粮也是满的。只是这仓粮,若未得朝廷之令,地方是不得私自开仓放粮的,按律,私放粮一粒,也是斩首之罪。”
隋朝最注重粮食征收,尤其是在租庸调制之下,田租的收成是极大的。而同时隋朝的户口管的严,隐户逃户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官府按丁征租的情况下,百姓手里大部份的粮食其实最终都收到了官府手里。
另一方面,朝廷又在地方设立了义仓,百姓按田亩纳义仓粮,相当于又加征了一笔地税。
无数的粮食从民间汇集起来,最后朝廷把这些粮食一点点的转运汇集,各县都有转运仓,而在郡城,以及一些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更是设有许多更大的转运仓。
沿着运河与黄河这条水陆命脉,隋朝还有六座巨无霸式的大粮仓,它们分别是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
每仓其实就是一座仓城,储米百万石以上。
而其中的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的巩县,建于大业二年,仓城周长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能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
这座兴洛仓,能够最大储漕米两千四百万石,不但供应东都洛阳数十万军民的粮食,而且还能随时通过运河、黄河向天下各地输运粮食。
可以说,隋朝几十年积累的粮食是一个天量的数字,按朝廷所估算,现在六大仓和各地仓库里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