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3(2/2)
简单来说,从今往后,帝国宗室或汉人权贵海外建立的内蕃国称呼为属国,国民地位与帝国相同,可以享受完全开放的经贸往来无关税,也可以在帝国内部的银行贷款,并且在朝贡方面,可以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在海外的扩张,只要不妨碍帝国利益,就不受任何限制。
义务是:帝国需要的时候,属国应该出兵为帝国征战;属国在教育、军事、外交、法律等方面应该接受帝国的指导;经济方面应该与帝国紧密配合;按时朝贡,参加帝国的各项庆典。
今后,外蕃国简称蕃国,或者各自称呼为外蕃某某,其国民地位低于帝国和属国国民,但蕃国底层国民之间不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只是上层根据册封的高低地位不同最高的是高丽郡王,最低的是那些贵族都算不上的外蕃百户。
蕃国的义务是:经济单方面对帝国全面开放,即帝国商人可以在蕃国随意贸易、居住、开矿、修路和旅行,但蕃国人要进入帝国,不论是贸易还是求学,甚至朝贡,必须得到帝国政府的许可方能通行。
按时朝贡,根据地位和特产的不同,帝国每年规定各蕃国朝贡数额的种类和金额,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短缺。
当然,对于朝贡,帝国也会给予一定数额的回馈,这一般是帝国能够大量生产的廉价工业品对蕃国来说倒不见得廉价。
蕃国国主交替时,新国主必须到帝国礼部下属的鸿胪寺外交部门报备,得到帝国内阁的认可后方能交接权利,否则视为赝主,会被帝国讨伐。
蕃国国主只有内政管辖权,教育、军事、外交、法律四个方面受到帝国的全面监督和管辖,蕃国国主没有随意对外扩张和开战的权利,要对外开战,必须得到帝国的认可,在帝国的监督下执行。
帝国持有蕃国属国也是的货币发行权,蕃国通行帝国货币,不得发行任何新的货币。
蕃国之间严禁互相吞并和合并,蕃国没有外交权限,不允许与帝国之外的任何政权实体签署任何国际条约,蕃国国主之间互相联姻必须在鸿胪寺报备。
帝国有需要的时候,会征召蕃国参战,被征召的蕃国必须保质保量的按要求出兵。
蕃国的权利是:帝国对所有蕃国提供保护,任何人入侵蕃国或者内部造反都会被等同为入侵华夏,帝国有义务出兵帮助蕃国保持领土和主权完整,保证蕃国国主的正常地位。
蕃国经济上出现问题,也可以像帝国或帝国的银行借款,但是利息要比属国高一些,好处是这利息并不是利滚利的高利贷。
第687章四处扩张1
确定了属国、蕃国的权利和义务后,接下来就是趁机对帝国国内进行整合。
首先,皇帝宣布取消北方已经实行了快二十年的全民兵役制在江北,每一个人都是有军衔的,帝国政府工作人员之前实行的工资薪金待遇,也是跟着军衔制定的。
在之前,帝国根本没有几品几品的官级说法,倒是有上尉知县少校知州。
帝国统一,外部军事威胁基本消失之后,这种军国z义满满的做法显得太过不合时宜,因此取消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军队依旧实行帅、将、校、尉、士、兵的军衔制度。
但民间官衔则由比较传统的品级制度取代。
帝国的最高统治机构为内阁,内阁由皇帝、太子、首辅大臣、两位次辅大臣、六部尚书共11人构成。
六部中,户部负责人力资源包括妇女工作、财政、农牧业、银行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工作。
工部负责营造路、桥、水利、房屋宫殿等、工业。
兵部负责海、陆军、预备役、民兵方面的建设工作。
刑部负责司法。
吏部负责官员升迁、考核。
礼部负责教育、祭祀比如这次祭天、外交等方面的工作。
各部下设司,分别处理这些具体工作,每司设立一位侍郎主官。
侍郎以下官员不表。
全国行政区划分,由上到下是省布政使、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乡乡长、村村长。
至县一级为止,地方行政也要模仿内阁,设立小六部,分管辖区内各项工作。
乡地方要简化为十人以内的领导班子,村成立三人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
内阁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把触角直接深入到村,以取代地方上传统的宗族统治。
想法不错,但是比较困难,现在也只不过算是开了个头,开始干这件事而已。
官衔和行政区结构确定之后,下一件重要任务是确立帝国的都城。
统一之前,华夏帝国其实是没有都城的。
两个重要的行政中心,泉城是皇帝行在,燕京是太子行在。
泉城能够成为行政中心,一个原因是帝国起家在齐省,泉城是帝国控制的第一座大城市,经济恢复最早,也显得比较繁华。
另外泉城在运河旁边,在大周还存在的时代,这座城市作为应对江南的核心是有道理的。
但现在,江南已经完全并入帝国,泉城的政治地位瞬间降低,作为皇帝行在已经不合适了。
考虑到接下来要大力发展江南的工业和经济,以及针对南洋的扩张,把帝国的行政中心迁往江南势在必行。
当然,以上这些理由都是徐世杨的,皇帝徐睦河同意迁往江南的唯一原因是江南足够繁华,他去了可以好好享福。
帝国的第一个都城,定在金陵。
这座城市背依长江,影响力可以辐射整个江南和大部分江北地区,而且海运方便,徐世杨认为这也有助于沪州府的发展。
说是定都金陵,但其实帝国依旧要维持双头龙的姿态太子行在依旧设在燕京,这里也依旧是帝国军事中心。
这是因为察哈尔蒙兀的威胁依旧存在,而且帝国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在这里震慑多如牛毛的各种外蕃。
徐世杨认为,这种双都的形式应该维持很长时间,直到帝国彻底消化辽东、蒙兀和西域为止。
甚至如果有必要,徐世杨还打算在长安设立第三都城,以应对西北方向的安定和扩张,只是这事暂时还没有正式提出罢了。
虽然大部分事都是以前就已经开始做过准备的,但以上这些工作仍将占用接下来几年,皇帝的大部分时间估计干满五年能把这些工作理顺就不错了。
而对于徐世杨来说,帝国的扩张步伐仍然不会停止。
晋王徐世柳在川省击退了吐蕃本部的进攻后,正在川康一代集结兵力,囤积物资,准备进攻吐蕃本部按照皇帝的意思,整个青藏高原都将成为晋王的封地。
在扩张方面,徐世柳有他自己的独特优势原大周的荆湖军是他一手组建的,足足六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