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汉兴 > 分节阅读 306

分节阅读 306(2/2)

目录

帝国在抓紧时间向新领土移民,凡是自愿前往的民众,都可以分得最肥沃的土地,承担最低级别的税率,还可以得到政府低息贷款和财政补偿耕牛、第一年的口粮和种子、必要的武器,甚至还能获得一栋房子。

仅仅这些补偿,对贫穷的平民来说就已经很有吸引力了,因此自愿移民的人一直络绎不绝。

但是帝国人口始终不算多,而且本土的机会同样不少,因此只依靠汉人移民仍然显得单薄。

帝国仍然继续执行各种人口调换行动大约180万党项奴隶中,至少有一半要迁往辽东北大荒开垦,另外有30万人左右要分散安置在帝国国内,在国营农场工作,或者年轻女子分配给较为贫穷的帝国平民为妻。

除此之外,徐世杨提出迁徙十到二十万党项人到扶桑,用这些西北鞑子压制扶桑人。

作为替换,今年多达四百万的扶桑奴隶中,有一百万人会被安排在北大荒这样北大荒的人口会有将近一百五十万以上,这已经算是初具规模了。

另外迁徙五十万扶桑奴填充原党项地最肥沃的兴灵不去,五十万扶桑奴去西域种树挖矿,二十万扶桑奴去台岛开拓。

这些地方在如今仍旧都是苦寒之地,不过多派人手加以改造,总是能取得成绩的,之后再把剩下的奴隶向新的苦寒之地迁徙,把开拓出来的土地留给汉民。

徐世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把边荒地区变成汉人的实际控制区,当然,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第628章1793年年终总结

共和1793年12月。

趁着各方面战局都趋于平稳的时机,华夏帝国如期召开年度总结大会。

根据各方面汇总的统计资料,帝国在这一年年末,共有公、平民总人口322万户,1310万人;庶民40万户,130万人;奴隶总人口则因为平夏和扶桑两场战争,迅速增长到630万人。

这样,帝国人口总是突破2000万,将将达到江南预测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对于经历过几十年战乱的江北来说,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

不计算直接缴获,帝国今年的财政收入是一亿四千万新币两,从党项人和扶桑人那里的直接缴获价值几何,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不过估计不会低于四万千新币两。

这其中,为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异军突起的金融业,各大国有银行上缴的利润远远超出其他方面,成为帝国财政的支柱。

其次是工业。

在帝国成立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工部在户部和银行的帮助下,向民间投放了1500万件各式铁制和钢制农具;生产了8万辆带板簧的新式牛马骡车;建造了大约20万栋楼房工厂宿舍和城市居民楼、170万间瓦房,翻修旧式房屋150万间以上。

再加上纺织服装含成衣、食盐、玻璃、酒、香水、皮革、搪瓷、食品加工、造纸等轻工业以及军工、造船、化工肥皂和火柴如今被划分在化工里等重工业和矿业,帝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五,妥妥的成了一个“工业国”。

虽然这工业国的桂冠细看起来其实蛮搞笑的帝国工业产值如此之高,是因为帝国的很多工业品处于垄断地位,不是因为帝国工业已经真的工业化了。

垄断总是能带来大量利润的,因此帝国工业带来的直接财政收入只比直接向全国甚至整个东方世界放贷的金融业少一点,最近三年基本上处在轮流成为帝国第一财政收入大项的地位。

财政收入的第三项是贸易税收。

帝国进出口规模很大,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出口轻重工业品和军工产品,此外还直接控制着高丽和琉球两个国家的海关,以及江南的转口贸易占领台澎和三沙后,不论是海外商人前往大周还是大周商人出海,都要在帝国控制区过一遍手续,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利润。

传统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支柱农业,如今在帝国已经成为收入最低的大项。

这还是帝国的耕地年年大幅增加,水利建设速度始终如一,经济作物种植逐渐推广以及畜牧业和林业飞速发展之后的结果,如果依旧只是维持小农经济,估计农业连这点收入比例都达不到。

如果只看财政收入,帝国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富裕的政府,收入世界第二的大周总参情报部估计大周财政收入折合五千万新币两与帝国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也是世界第一的高,而且同样把世界第二的大周甩开数个档次。

1793年,帝国支出项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军费,帝国在这一年同时进行了两场远征,目标都是人口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强国,直接参战的部队超过25万,间接参战的人员数以百万计,消耗弹药数千吨,粮秣物资无数。

军费外还有阵亡士兵家属的优抚工作,受伤士兵的后续生活安排等等,军事上的开销已经超过九千万新币两,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四以上。

财政支出的第二大项是官员和公务人员薪资,帝国奉行高薪养廉政策,官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很高,而帝国又是个政府触角能直抵村落一级的“管家婆”政府,因此公务人员绝对数量和比例都很高。

1793年,官吏俸禄直接财政支出四千万新币两。

接下来是公共基础建设投资,八百万两;教育投资,六百万两;公、平民医疗和卫生投资,三百万两;国有工农业投资,三百万两;科技创新投资三十万两;替他支出包括国债利息,一百五十万两。

实际总支出15180万新币两,财政赤字1180万两。

这是帝国财政从节度使时代有预算规划以来,第一次出现财政赤字,数字出来的时候颇有些户部的官员吆喝国将不国,要求降低财政支出。

但实际上,如今的华夏帝国财政仍旧是十分健康的。

毕竟今后估计很难出现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了。

何况,直接战争缴获的那四千万两并未计入财政收入,帝国新征服的领土在未来也会带来更多利润。

那些瞎吆喝的官员,在徐世杨看来,大都是些以大言言博出位的家伙。

剩下的小部分,估计是想给自己所在的部门争取些权益。

根据国家战略,徐世杨希望在明年解决扶桑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寻找机会,准备解决江南大周,完成帝国的真正统一。

为此,包括军费在内的全部财政支出,明年都不会有所减少,甚至在进攻江南的过程中,还要因为必须安抚战争难民,稳定江南经济,不使江南产生太大社会动荡,而编制庞大的特别经费不低于五千万新币两,与大周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

大规模增加支出,自然要通过大规模增加收入抵消。

明年的财政收入依旧不计算直接战争缴获要求至少达到16000万两,把明面上的财政赤字控制在6000万两的水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