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汉兴 > 分节阅读 112

分节阅读 112(2/2)

目录

江南的生活是很富足,也没有经历什么战乱,可这根括,比战乱也没好到哪里去,再来一次,任谁都受不了。

对这些已经进过一次和亲队伍的工匠们来说,去辽东是给鞑子做奴隶的,回江南肯定还要再遭第二茬罪,天下之大,居然没了这么多手艺人的容身之地,这简直是个笑话。

“戴老先生,其实你们也不必灰心丧气,你们都是有手艺的,只要不去辽东或江南,在哪都能活得很好。”

徐世杨奸笑着循循善诱

“就比如说我们青州吧,我承认,我们如今正是百废待兴,可这不是正好能让诸位一展拳脚吗”

“我在青州也有军器监,诸位暂且在那里暂住,顺便帮我做些活,凭你们的手艺,挣得钱粮养活自己家人毫无问题,说不定还能攒些盘缠。”

“等过几年,江南那边平息一下,大家想回家,我也绝不阻拦。”

戴梓好奇的问“江南平息,大人这是何意”

徐世杨的原意是等他腾出手来,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大军,征服江南之后,江南自然就平息了。

当然,现在不能这么说,因此徐世杨的给出的理由只能是“等到朝廷意识到鞑子对江南不再有威胁,不会被几个鞑子所谓的使节威吓一番,就要在自己国土上根括,那时候,诸位就可以回去了。”

“会有那么一天吗”戴梓身边那个年轻人期待的问。

“会有的,一定会有的。”

徐世杨很肯定的回答。

若是这个朝廷做不到,换个朝廷不就得了

不管工匠们怎么想,至少目前为止,除了青州,他们确确实实没有别的选择余地了。

何况,手艺人凭手艺吃饭,也算是理所当然。

青州至少答应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环境进行生产,只不过徐世杨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在青州的工厂工作,收入按照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结合计算。

基本工资只有粮食和极少的副食品、衣物补贴,只能保证工匠和他的家人饿不死,但别想过的富裕。

绩效工资上不封顶,每月考核各自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综合考绩之后发放,像戴梓那样的大匠,一个人努力一个月,就能让全家过的很好。

何况戴梓家也不止他一个工匠,他的儿子就是跟在戴梓身边跟徐世杨谈判的年轻人,也是个不错的军器监工匠,他们全家一起努力,花几年时间,重新攒下一份家业也不是什么困难的大事。

当然,他们生产什么,必须得按照徐世杨的要求来。

一些青州独有的先进武器,现在只能是以半流水线各自生产某个零件,之后组装的形势生产,免得有人咬紧牙关一定要回江南,把徐世杨的新式武器泄露出去。

戴梓在工匠中确实有些面子,在他的劝说下,被朝廷根括来的工匠全都老老实实下船,统一登记后等待分配工作。

在登记的过程中,徐世杨发现,朝廷根括来的工匠简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什么行业都有。

当然,主力还是朝廷自己的军器监和匠作监工匠,这些人大多能直接投入军工生产大概也是鞑子最想要的人。

但是,除此之外,来自民间的工匠就显得有些混杂了,其中既有铁匠铜匠木匠,也有石匠瓷匠,甚至还有熬糖师傅以及铸造过私钱的罪犯

第229章货币

徐世杨真想捏住江南那些贪官污吏的脖子好好问问,把熬糖师傅送到辽东去到底是何居心

这个时代人们还没有发觉甜菜可以榨糖,辽东也不会有甘蔗,这些熬糖师傅若是真到了鞑子手里,哪有什么活路

当然,徐世杨自己现在也没有制糖产业,不过他有把势力扩张到台岛或琉球的计划,那里都是可以种植甘蔗的,大不了把糖产业的利润分给李氏海盗集团几成。

另外,徐世杨现在觉得,也许他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引种一些甜菜,给自己的制糖工业搭一下基础糖在工业时代之前一直是奢侈品,若是能给前线士兵的备用食品里加一点糖,关键时刻是真能救命的。

何况糖的能量很大,也易于吸收,这个时代甚至可以当做药品使用。

除了熬糖师傅以外,徐世杨还在工匠队伍中找到一些鞑子可能用不上,但对他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工种造纸工匠。

最好的宣纸工匠基本没有,但各种粗纸、草纸工匠却是不少。

这对徐世杨来说也是极有用处,至少火枪兵的纸包弹药所需的纸张看起来已经没问题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神机兵的射速。

另外就是,有了这么多工匠,江北原来以物易物的经济已经跟不上形势了,一些必要的货币流通是必须的。

好处是,徐世杨在和亲船队中获取了大量硬通货。

岁币中有三十万匹绢,徐世杨不打算让它们进入流通,得找机会把这些东西外销出去。

三十万两银,直接当做货币使用实在太亏了,徐世杨打算把它们铸造成银币,目前的想法是,面值一两的银币含银85,铜15。

这样,徐世杨手中的30万两白银,可以铸造大约35万枚银币。

正好和亲工匠中也有铸币工匠,可以用来做这种工作。

徐世杨打算把银币的兑换率暂时固定在1比1000文大周制钱上,这个价格略比现在一两比一贯半1050文略低,但也没低多少,基本可以算作一两兑换一两。

考虑到银币质地稳定,制作精美,这些溢价估计是能够被市场接受的另一个是时空,西班牙鹰洋之类的银币就曾经占领过相当大一部分国内货币流通市场,这样的话,徐世杨可以获得将近5万两“铸币税”,比抢钱都快

辅币的话,完全可以用岁币中的铜钱顶替,这些大周制钱仅官面上就有205万贯之多,除了可以用以对外贸易,徐世杨打算拿出其中一百万贯,在青州控制范围内流通。

当然,自己的铸币权不能留在别人手里,徐世杨也打算给自己的辅币留出一条路,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代替大周的制钱。

徐世杨自然不能拿宝贵的金属来制作辅币,什么金属都不行,因此他想趁着有这么多造纸工匠的时候,发行纸币辅币。

纸币现在毫无信用,于是徐世杨拿江北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粮食做基础,拿纸币跟粮食挂钩。

现在的青州,徐世杨掌握着最大的粮食流入渠道江南和本土生产和最大的粮食储备,因而他可以直接规定自己发行的纸币与粮食,为一元对一斤,固定汇率。

这样的纸币与其说是货币,不如说是粮票,不过用来作为辅币已经足够了,纸币兑铜钱和银币的汇率可以跟着粮食价格的变化而浮动,这样可以淡化粮票的货币形象,对坚定底层人民对粮票的信心有一定好处。

徐世杨做过一些统计,青州军现在的仓库里有大约二十万石粮食,若是江南没问题,每年还能给他再运来十到二十万石,青州本身的粮食生产若能稳定恢复,大概能十五万石左右的税粮。

在人口几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