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2/2)
好在第33师团组建之时,已经在国内受过强化训练,所以部队比当年的101师团,106师团要强大多了。
而33师团长甘粕重太郎也是一个职业军人,从小学开始就在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就读,入伍后也多次参加战斗,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在中国,他参加过128上海战役,对付东北义勇军战役,颇有在中国作战的经验。
吸取第101师团,第106师团等特设师团的教训,第33师团这类治安师团并没有单纯的使用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组成师团,而是从一线师团中抽掉了大量军官和老兵为骨干,补充新兵组建了师团。
这样一来,第33师团就不再是整个师团都没有战斗经验的菜鸟部队,而且是有相当的战斗力。
可是,33师团自从担任了包抄中国15集团军的任务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好运”。
首先是他们遭受了中国的79军和20军的层层阻击。按说79军和20军也没有多少人,但是他们就是依据了有利地形,一层层地堵击着第33师团,使33师团前进缓慢。
冈村宁次给33师团下达的命令是,必须于30日,会合第6师师团,第13师团于汩罗江前线,好展开对15集团军的围歼。今天已经是27号了,第33师团才在大山中左冲右突,好不容易才到了鸡笼山,这里离着汩罗江前线还远着呢。
甘粕重太郎看到了面前险峻的鸡笼山,又是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鸡笼山大大的险峻,但愿支那的部队不会再在前面堵着吧”
他的参谋长大水少将对他说:“但愿不会吧,据情报部门说,支那军队的79军和20军,在我们皇军重重的打击下,已被撇在了后面,我们再努力一下子,就会越过了这个该死的幕阜山,而进入到相对平缓的长寿和嘉义一带。”
甘粕重太郎点了点头说:“但愿如此吧”
但就在此时,一个参谋来报告说:“师团长阁下,鸡笼山发现了中国支那的军队”
“哪尼”甘粕重太郎感到十分的惊奇,“怎么会呢,支那军队的79军和20军早就被我们甩在身后了,这又是哪一支中国军队呢。侦察队,速速去侦察”
侦察队的效率还是蛮高的,他们动用了空军,不一会儿,一个参谋来报告说:
“报告甘粕重太郎师团长,防守鸡笼山的部队好像不是支那军队的中央军,他们穿着灰军装,肯定是地方部队。据侦察报告分析,好像是韩行的南征军,只有这支南征军才是神出鬼没的,他们在不到10天之内,已经和106师团、第3师团、第6师团打过仗,就在昨天,他们还袭击了我们的大后方桃林寺和黄沙街车站。不知道他们怎么又流窜到这里来了,实在叫我们匪夷所思”
“哪尼”甘粕重太郎感到是大大的不可理解。对他的参谋们说:“听说韩行的军队相当的厉害,他们不但有空军、强大的炮兵,坦克部队,还有新式武器,一种叫做导弹的东西。那个东西,我们的有关部门,已经列入了研究计划,要尽快地制造出来。”
第47回敌后运动战七
参谋长大水少将说:“至于他们的炮兵和坦克兵,恐怕翻不过这个幕阜山吧,不过他们的空军就不好说了。我们将遭遇到最艰难的挑战,要和韩行的军队打一仗了。”
为了自己的荣誉,甘粕重太郎亲自指挥着攻克鸡笼山的战斗。
鸡笼山就像是一个鸡笼子一样,就扼守在幕阜山下的大道旁边。要是不攻克它,山下行走的部队就会时时受到它的打击。也不是绕不过它,但要是绕过了它,那就得丢掉大部分的辎重和重武器,那样,第33师团的战斗力就会大大受损。
甘粕重太郎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鸡笼山。
就装备上,甘粕重太郎还是信心满满的,他除了有三个步兵联队外,还下辖山炮联队,野炮联队,以及坦克装甲车联队,这是中国军队无法相比的。
甘粕重太郎问他的参谋长大水:“大水少将,这一仗我们准备怎样的打”
大水少将说:“这个鸡笼山易守难攻,我看还是发挥我们炮兵的优势吧叫支那军人尝一尝我们大炮的厉害。”
“哟西哟西”甘粕重太郎说,“就这样打,把这个鸡笼山炸得粉碎,我就不信炸不死这些中国军人。”
甘粕重太郎欺负南征军没有炮兵,一声令下,上百门的大炮开始发炮了,只炸得鸡笼山上是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整个鸡笼山笼罩在一片烟火与弹片之中。
炮击足足有半个小时,小小的鸡笼山上将近落下了一万发炮弹,可谓是面地“照顾”到了,别说人了,就是山上的竹林、树木、花草没有不遭殃的,部打得飞了起来。
炮声停了,该步兵进攻了。日军的一个大队,开始向山上攻击。
鸡笼山就是有这样的特点,不但陡峭,而且不断的有一个个一人多高的峭壁。这一个大队的日军,走着上去是不行的,到了峭壁的地方,那就得一个个地爬着上去。
刚爬过了这个峭壁,走不了多远,又得爬下一个峭壁。
就在日军到了鸡笼山顶一百来米的地方时,山上突然射下了枪林弹雨般密集的子弹。日军一片片地倒了下去。
日军也是相当的勇猛,不畏死亡,前仆后继。可就在前面,又出现了一道小小的难题,前面又有一道峭壁,于是不少的日军开始了一个个的爬峭壁。爬峭壁的时候,当然是相当的缓慢,这就成了南征军的活靶子,在剧烈的枪声中,日军一个个的倒了下去。
就是有的日军爬过了这道峭壁,前面仍然陡峭,还是很难直起腰来,他们又再一次地成为了南征军的活靶子,在零星的枪声中,一个个地又倒下去了。
一道一人来高的峭壁,竟然成了无数日军的死亡线,升天道。
这最后的一道峭壁,躺下了无数日军的尸体,恨不能把峭壁下面的落差都填平了。
有不少的日军一看实在是爬不过这道峭壁了,只能选择躲在这道峭壁下,以期苟延残喘,躲避一时。峭壁下的日军是越积越多。
这个时候,山上有人大喊:“手榴弹,手榴弹。”
一排排的手榴弹从山上甩了下来,有的越过了这道峭壁,飞了下去,有的在峭壁下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