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1(2/2)
张斌略带尴尬道:“一个是福建都司都指挥使洪先春之女洪蓉儿,一个是戚武烈公之弟,戚银之女戚芳华。”
曹化淳闻言,点了点头,挥笔疾书起来。
像赐婚诏书这类特殊的诏书一般都有定制,曹化淳倒不必过于思考,直接按格式写,把名字填进去就行了,他刷刷刷刷写了半天,写出两份赐婚诏书,写完之后,立马起身恭敬的交给崇祯。
崇祯仔细看了一遍,随后便拿起桌上的大印,分别盖在两份诏书上,这诏书就算是成了。
崇祯想了想,随即又对曹化淳道:“传朕口谕,令司礼监秉笔方正化前去福建宣读诏书,令礼部左侍郎徐光启,锦衣卫指挥同知戚盘宗替朕去福建为张爱卿操办婚事。”
大明两百多年,皇帝给大臣赐婚,这事真的很罕见,一般赐婚都是给皇子公主赐婚,给大臣赐婚,那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了。
福广总督张斌被皇上赐婚,这消息一传出去,立马在大明朝堂上下引起了轰动,这是怎样的恩宠啊
赏赐下达,崇祯也没再挽留,第二天,张斌便辞别崇祯和一众相熟的文臣武将,踏上了归程。
他这一次,真的是荣归故里,光是皇上的诏书就带回去三份,还有宣读诏书的秉笔太监,代替皇上操办婚事的官员,这些都是天大的殊荣。
福广总督成亲,同样是轰动整个东南的大事,光是需要宴请的宾客就不知道有多少,张斌是正月初十回到东番的,但是,他的婚事却定在了正月三十,因为有各种流程要走,还要要下发请帖聚集宾客,没有十来二十天时间压根就不够。
张斌的母亲黄氏这下真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了,宝贝儿子终于答应成亲了不说,还被皇上赐封二品诰命夫人,她黄家还没出过这么大的“官”呢
有张成德夫妇和皇上委派的礼部左侍郎徐光启、锦衣卫指挥同知戚盘宗操持,张斌倒是清闲了,成亲的事压根就不用他操一点心,他只要等着做新郎官就行了。
各种彩礼备齐,聘书、礼书、迎亲书备好,这个婚礼的流程便开始了。
明朝这会儿,正正经经结个婚真的很麻烦。
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这一套准备流程走下来,半个月时间差不多就过去了。
再发放请帖,准备酒宴,聚集宾客,这二十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崇祯三年正月三十日,黄道吉日,福广总督张斌迎娶福建都司都指挥使洪先春之女洪蓉儿和戚武烈公之弟戚银之女戚芳华。
张斌带着大队人马,走完最后一道流程迎亲,将两位夫人迎回府中,这大婚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第一项自然是宣读皇上的赐婚诏书,一般人家可没这一项,按理只有皇亲国戚成亲才有这诏书,张斌这大婚可以说刚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
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捧着诏书朗声高唱。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三色为矞,鸿禧云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福广总督张斌,靖难功臣之后,筮仕八载,节操素励,功勋卓越,文武兼备,威震番邦,经明行修,忠正廉隅,近而立之年无有妻室。戚氏之女,忠烈之后,诰封懿德,行端仪雅,礼教克娴,盖莫氏诗书传家,执钗亦钟灵毓秀有咏絮之才,今及芳年待字金闺。潭祉迎祥,二人良缘天作,今下旨赐婚,戚氏授三品诰命夫人,赐册赐服,垂记章典。民本以国兴关乎家旺,望汝二人同心同德,敬尽予国,勿负朕意
这一封读完,又来一封,一众宾客那个羡慕啊,赐婚诏书还有双份的,简直旷古烁今
盛大的婚礼结束,接下来就是送入洞房,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两大幸事,此中滋味无法详述,就此打住。
张斌这婚事办完就该干正事了,接下来是将精力集中在北方对付建奴还是将目光转向南方对付列强呢
本卷终,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卷分解。
第一章密议
繁华散尽,宾客践行,崇祯三年二月初,福广总督张斌轰轰烈烈的大婚终于慢慢落下帷幕。
新婚燕尔,一般人都考虑怎么度蜜月,张斌却在考虑找人密议一番。
袁崇焕私通建奴一案虽然被他摆平,但是,其中的阴谋诡计却引起了他的警觉。
他算是真正见识了什么叫损人利己,有时候,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是没有一点下限的。
像王永光,他跟袁崇焕有仇吗
两人可谓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王永光偏偏就要把袁崇焕往死里整,要整的他凌迟处死,整的他永世不得翻身。
多大仇啊
其实,王永光跟袁崇焕一点仇都没有,怪只怪,袁崇焕能跟主持阉党逆案的韩爌能扯上关系,所以他私通建奴的罪名必须坐实,他必须被凌迟处死,不然王永光没法借机做文章。
京官上千,不知道有多少隐藏的阉党余孽,张斌每每想起这些人的想法、动机和手段等等,心里都有点发毛,这些人,你不去得罪他们,他们都有可能整的你死无葬身之地,更何况,要拯救大明,这些人就必须清理掉。
这个时候,他还在地方任职,所以跟那些人还没有什么牵扯,一旦进京,怎么跟他们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原本,张斌还没有想进京的问题,因为他这会儿即将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疯狂反扑,怎么解决海上的问题才是他这段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
但是,他这次大婚,前来庆贺的人相当多,让他猛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在京官当中,竟然没几个朋友
这个就比较可怕了,朝堂的斗争,说白了就是糊弄皇上,崇祯相信谁,谁就赢了。
京官上千,自己竟然没有几个朋友,更没有一点势力,到时候怎么跟人家斗,人家一发动,几十上百甚至是数百人弹劾你,你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过他们啊
曹化淳和骆养性的权力说白了也是崇祯给的,并不足以作为倚仗,要真正手掌大权,在朝堂中必须要有自己的势力。
所以,他决定,先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以免到时候进京任职,光杆司令一个,被人群起而攻时没有几个人帮手。
他这会儿还没法去京城培养自己的势力,那么,就需要一个代言人,而这个代言人崇祯正好给他派来了,这人就是礼部左侍郎徐光启。
徐光启可以说是崇祯朝十七年来往更替的上万京官中最有能力的一个,要在崇祯朝找出几个像样的朝廷大员真的很不容易,像崇祯上吊的时候,就在自己袍服上写着: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