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2/2)
曹化淳这个感激啊,简直没法言表了,他惭愧的道:”贤弟,你,这一趟花了不少银子吧,唉,你让为兄怎么报答啊“
张斌连忙摇头道:”没有没有,钱是我四哥出的。“
曹化淳不由疑惑道:”你四哥“
张斌紧接着解释道:”我四哥是东盛堂的大掌柜,他想在金陵开个商铺,但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当掌柜,正好头次我听你提起曹大哥和曹二哥都读过书,而且都很能干,我便自作主张把他们接过来了,子如兄,你不会怪我吧“
他这是在打预防针呢,这会儿曹化淳自然不会怪他,但是当上司礼监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之后,会不会怪他就不知道了,现在就让曹化淳把话说死,以后再要怪他,怕也不好意思了。
果然,曹化淳连连摇头道:”我怎么会怪你呢,我感激你还来不急呢,我老家那几分薄地根本就养不活大哥和二哥两家人,以前我在京城当差的时候还能给家里捎点钱回去,自从我被贬到金陵,家里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你把他们接过来正好,让他们在你四哥那里好好干,我再卖点字画接济一下,一家人混个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只是温饱这人情未免也太小了,要送人情就要送到你感激不尽。
张斌跟着连连摇头道:”只是温饱怎么能成,我已经跟四哥商量好了,曹大哥和曹二哥月俸各十两,这院子先让他们凑合着住,每天饭菜管饱,等那边商铺开张了,我再请个私塾先生过来好好教导几位贤侄,等他们读书识字了,再安排他们到东盛堂干活,保证月俸也不低于十两,子如兄,你看如何“
这会儿十两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知县一年的俸禄也就四五十两,一个月十两,比知县的俸禄都高一倍还不止,已经是高的离谱的月俸了。
曹化淳一听这待遇,脸色都变了,他连忙摆手道:”子如贤弟,可不敢这么破费,都是十两一个月,你四哥还赚什么钱,千万不敢这样“
张斌装出谨慎的样子,小声道:”子如兄,我跟你说了,你可千万不敢告诉别人,东盛堂可不是小商号,一年少说也是几十万两的毛利,十两银子实在不值一洒,你就别管了,让我四哥安排就行了。“
曹化淳闻言,简直吓得”花容失色“,他鼓着眼睛难以置信的道:”几十万两“
张斌连忙做出禁声的样子,嘘道:”子如兄,别声张,这个秘密你可千万不敢说出去。“
有时候,共享自己的秘密也是关系亲密的一种表现,一个朝廷官员家里却经营着年利几十万两的大商号,这绝对是张斌不能让人知道的秘密。
现在,张斌竟然把这么大的秘密告诉了他,曹化淳自然更感亲切了,他会意道:”好,好,不说这个了,能赚钱就好,能赚钱就好,多谢贤弟了。“
这时候,厨房里饭菜也做的差不多了,曹德福等人也跑过来见礼了,曹化淳自然是激动的不行,一个劲地问着他们的情况,当问道他们的读书情况时,曹化春突然咳嗽一声,对曹德福道:”德福,背首诗给你五叔听听。“
曹德福闻言,连忙站起来,清了清嗓子,随后低沉而又忧伤的背诵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意境,正是这几年曹化淳的亲身体验,曹德福刚一念完,他便已感动的泪流满面。
第三十一章明朝那些太监
张斌为什么要如此巴结讨好曹化淳呢
很简单,因为他曾细细回想脑海中关于明朝历史,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大明的起起伏伏竟然跟太监有莫大的关系。
细数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
皇帝独裁,大明发展的好好的;
文官当权,大明也发展的好好的;
太监全力配合皇帝又或是文官治理国家,大明还是发展的好好的;
但是,一旦太监独揽朝政,那大明绝对要经历一场浩劫,祸害甚至能延绵几十年
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独裁皇帝,他是相当忌讳太监干政的,鉴于前朝宦官乱政的教训,他对宦官管理特别严格,不让宦官认字,不让宦官作外臣,不让宦官穿官服,不让宦官品级超四品等等等等。
规定完那么多规定后,他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所以,洪武一朝,太监都蹦跶不起来,再加上朱元璋也算是个有本事的皇帝,所以,老百姓过的日子越过越好,史称“洪武之治”。
接下来,明成祖朱棣就有点坏规矩了,因为他是篡位当上的皇帝,所以很多外臣他不相信,很多秘密的事,也只能让内臣来干。
于是,永乐朝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太监,郑和。
按郑和的资历,他要干政甚至是当权其实并不难,因为他少年时便转入燕王府伺候朱棣,可以说他是在朱棣身边长大的,朱棣对他是相当信任的。
更重要的,他还跟随成祖皇帝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成祖皇帝甚至专门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的军衔,可见成祖皇帝对他的看重。
还好,郑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太监,他对明成祖相当的忠心,成祖皇帝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绝对不打折扣。
于是,就有了流传青史的“郑和下西洋”,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为大明的外交、外贸、甚至是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明也呈现出难得的“永乐盛世”。
接下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还是没有太监干政,因为这个时候一心扑在外交和航海事业上的郑和还在,其他小太监,没人能踩着他出头。
宣宗和仁宗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使大明的国力达到了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连续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大明可以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按道理接下来应该能安享最少几十年的太平盛世,可惜,接下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忘了太祖朱元璋的警告,重用太监王振
这王振一上台,立马把太祖朱元璋挂在宫门口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摘下来,砸了个稀碎,以此来宣布,大明朝的太监雄起了
他的确雄起了,他勾结内外官僚,诛杀正直官员,专横跋扈,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举朝称其为“翁父”。
结果,大明却是痿了。
这个“翁父”差点把大明给瘟了,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又指挥大军到处乱窜,二十万明军被几万瓦刺骑兵杀的屁滚尿流,一百多名随驾从征的文臣武将全部战死沙场,就连英宗皇帝都被瓦刺部俘虏了,硬是创造出一个土木堡之变的奇迹。
土木堡之变差点断送了大明数百年的基业,盛极一时的大明开始陷入急速衰败中,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受其影响,朝纲败坏,民不聊生。
直到明孝宗弘治年,孝宗皇帝朱佑樘罢免奸佞,重用贤能,严加节制宦官,在他的治理下大明朝终于有了起色,百姓又开始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可惜,好景不长,他儿子明武宗朱厚照又不计教训,重用宦官刘瑾,这个刘瑾欺上瞒下、党同伐异、纳贿自肥、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整个正德朝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到处都是叛乱和民变,外寇也乘机开始入侵,好不容易经过弘治中兴缓过一口气来的大明又被他整的民不聊生,祸乱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嘉靖和隆庆两朝。
到了隆庆开关之后,大明总算慢慢恢复了一点元气,这个时候又出了个有名的太监冯保,不过这个冯保却不专权,反而与张居正配合,推行新政,大明因此走上中兴之路,史称“万历中兴”
后面出现了国本之争,明神宗对大臣极度不满,开始耍脾气,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