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2/2)
说罢,他又陷入了沉思,貌似是在心里默算一万人马消耗有多大。
张斌说了这么久也有点口渴了,他不由端起茶杯,边喝茶,边在心里盘算起来,上万人马消耗有多大呢,如果全操练的跟戚家军一样,够不够自保呢
这兄弟俩都在沉思,大堂中瞬间安静下来,唯余细细的饮茶声。
不一会儿,张军便开口道:“一万人马,每月按粮二石饷一两算,一年下来就是粮二十四万石,饷银十二万两。如果买来的地租给佃农种,一亩地大概能收租一石,这样算下来养一万人马差不多要四十万亩地,按每亩地二十五两算,就是一千万两五弟,五千人马够不够大金所原来就有十多万亩地,这几年父亲也买了些,现在差不多有二十万亩了,我们再凑一凑大概能凑出一百万两,再买四万亩地,养五千人马应该是没问题的。”
“噗”,张斌闻言,一口茶水喷出来,凑一凑能凑出一百万两这东盛堂的生意到底有多大
他难以置信的问道:“四哥,东盛堂一年能赚多少银子”
张军估摸着道:“要说往年,一年下来也就是二三十万两的样子,但今年不一样了,因为海上那位郑叔势力越来越大了,我们东盛堂的生意也跟着越做越大了,去年我们东盛堂的毛利就差不多就有五十万两了,今年,看这势头,一百万两应该是有的。”
一年,一百万两
张斌鼓着眼睛,像看怪物一样的打量了张军一番,这才追问道:“我们家占几成”
张军如数家珍的道:“我们张家、黄家还有郑家都是三成,另外一成是分给各位叔叔的。”
张斌真被东盛堂的规模吓了一跳,他原本以为东盛堂就是个小打小闹搞走私的小商铺呢,搞半天竟然是个一年就能赚上百万两的大商号,退出,开什么玩笑
难怪历史上都没有关于张成德一家的记载,原来是他们中途退出了。
不过,郑彩他们倒是留名了,看样子他们应该是选择了投靠郑芝龙,张斌不由试探道:“黄家和几位叔叔是什么意思”
张军叹息道:“黄家倒是想和我们一起退出,毕竟这会儿那位郑叔已经铁了心要当海盗了,跟他扯上关系,到时候肯定没好果子吃。只是几位叔叔却有点犹豫不定,像二叔三叔他们就想跟着那么郑叔去赚大钱。”
果然是这样,黄家也退出了,郑彩他们倒是成了郑芝龙手下的十八芝。
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退出,不但不能退出,还要将东盛堂牢牢的掌控在手中,甚至就连郑芝龙的势力也要想办法完全掌控住。
要知道,到了崇祯朝,郑芝龙可是牛的不行了,手下有战船将近七百艘,海盗足有十多万,整个东南沿海和南洋都被他控制了,传闻他极盛时期,一年的收入足有几千万两,简直就是个比大明还有钱的主
不过,郑芝龙最终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一开始,他接受熊文灿的招安,利用朝廷的名义收拾各路海盗,从而独霸整个东南沿海和南洋地区,可以说是相当的精明。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他竟然跑去投降了清廷,结果,除了郑成功,一家老小全被人家砍了
这家伙,真是莫名其妙,让他独霸整个东南沿海和南洋地区,简直就是浪费资源,张斌决定,还是自己来。
他坚决的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退出东盛堂,看样子派张差他们回去都不行了,我得跟小六叔好好说说,让他回去劝劝父亲。”
第二十七章商铺
张斌的话在张家还是很有分量的,只要他坚持,就算是张成德也得听他的。
现在,他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坚决不退出东盛堂。
张军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其实,他也不想退出东盛堂,毕竟他都当了这么久的大掌柜了,生意已经做习惯了,让他跑去收租,他才不想干呢。
这五弟既然坚决不同意张家退出东盛堂,老爹估计是不会退了,这生意还有得做,他不由兴奋的道:“五弟,我想在南市街买个大铺面,专卖福广特产,你看怎么样”
听他这口气,貌似是在征求张斌的意见,其实不然,张斌知道,这四哥只是在寻求他的支持。
因为前面张军已经说过了,他父亲不同意,如果这次,他能顺带提一句,他父亲很有可能就同意了。
他顺带跟张成德提一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他却不想这么胡乱提意见。
他很清楚,在南市街买个大铺面,然后再进购货物,把里面充盈,把生意做起来,那可不是一点投资,如果自己胡乱提意见,让张家蒙受巨大损失,那就不好了。
他并不是不相信张军,只是以前他们做的都是走私生意,可以说不用动什么脑筋,洋人需要什么,那是明摆着的,瓷器、茶叶、布匹、丝绸,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问题就是没有办法运出去。
张家甚至是东盛堂以前之所以能赚大钱,说白了,就是他们能突破海禁,把这些东西运出去,跟经商头脑还真没多大关系。
为了保险起见,他觉得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张军有没有经商的天赋再决定支不支持他。
在张军眼里,他可能只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殊不知,在前世,他可是商场精英,说到经商,这时候还真没人能比得上他。
做生意赚不赚钱,最基本的,一看地段,二看供求关系。
地段好,生意自然好做,南市街张斌知道,离他们住的地方不远,是金陵城南最繁华的地段,那里商铺林立,人流如织,是个很好的地段。
至于供求关系,张斌还真不是很清楚,因为他不清楚明朝这会儿福广有些什么特产,更不清楚金陵这会儿急需些什么。
这些,正是他要考验张军的,如果他连这些都不清楚,那这铺面还真不能支持他去买。
想到这里,他不由试探道:“四哥,你认为这边什么好卖,你又准备卖点什么”
张军闻言,立马如数家珍的道:“这边的行情我早就了解过了,像干荔枝、干桂圆、干墨鱼等干货,销量还可以,利润也很大,一斤就能赚几钱银子,不过这些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南市街就有好几家。像蔗糖、棉花这些东西利润不是很大,一斤也就能赚几文钱,但是销量却很好,我觉得这个应该好做一点。还有香料,利润大,需求也大,更容易赚钱,我想这个应该更好做。”
蔗糖、棉花、香料,看样子他四哥主要就是想卖这三样东西。
蔗糖,张斌倒是知道,福广那边甘蔗多,蔗糖自然多,问题这边需求怎么样呢,前世江浙地区的人倒是喜欢吃甜食,这会儿难道就流行了吗
他不由问道:“金陵这边人很喜欢吃糖吗”
张军连连点头道:“是啊,我了解过了,光是金陵城,做糖品的作坊就有三十多家,而且生意都很好。”
张斌闻言,不由点了点头,蔗糖是没问题了,有这么多作坊做糖品就证明金陵甚至是南直隶这会儿已经开始流行吃甜食了,同时这个也能证明张军经商头脑还是不错的。
接下来是棉花,说起这个棉花,张斌不由奇怪了,福广盛产棉花吗
他不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