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2/2)
都察院巡城御史也就相当于京城的治安官,权力倒是蛮大的,不会这货也被杖死了吧
张斌不由好奇道:“他也被杖死了”
孙传庭摇头道:“差一点,魏忠贤倒是想杖死他,可惜他跑去顺天巡抚邓渼那里自首了,后面惊动了皇上,皇上只是将他廷杖一百,削籍为民,他反倒逃过了一死。”
京城治安官跑到顺天巡抚那里去自首,这是犯了多大的事啊,张斌不由好奇道:“他犯什么事了”
孙传庭继续摇头道:“他没犯什么事,只是有人向他告发两个太监在京城为非作歹,他把那两个太监逮住各抽了一顿,然后被魏忠贤借题发挥,他成了一枚棋子而已。”
这事没头没尾的,张斌听的是云里雾里,他忍不住问道:“孙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能不能详细说说。”
孙传庭叹息道:“其实也没多大事,就是平民曹大和平民牛臣两家因故吵架,曹大的老婆气不过,服毒自杀了。这曹大正好是宫里太监曹进的族弟,然后曹进便伙同另一个太监傅国兴带着二十多个地痞流氓,闯进牛家,将牛家财产抢掠一空,还用锥子扎了牛臣几百下,结果牛臣没被扎死,跑去报了官,巡城御史林汝翥听闻此事,就把曹进和傅国兴两人逮住各抽了一顿。”
就这点事,有什么关系,张斌不解道:“这没什么吧,林汝翥他跑去顺天巡抚那里自首干嘛”
孙传庭继续叹息道:“本来是没什么,可坏就坏在这林汝翥和首辅叶向高叶大人是老乡,而且叶大人还颇为照顾他这个老乡。魏忠贤与叶向高不合,就想拿这事恶心叶向高一下,他直接跑去皇上那里告御状,说巡城御史林汝翥无故殴打宫里的太监,皇上大怒,下诏,杖责林汝翥一百下,削籍为民。林汝翥怕跟万燝一样被魏忠贤给杖死,就逃去找顺天巡抚自首去了。魏忠贤没逮住人,竟然直接命一帮阉人把叶大人的府邸给围了,不由分说,进去就是一通乱搜,人没搜到,却把叶大人给气了个半死。魏忠贤还恶人先告状说叶向高纵容外甥胡作非为,唆使他外甥违抗圣旨,带罪潜逃。叶大人受此羞辱,实在没脸在朝廷待下去,直接就辞官返乡了。”
这的确有点过分,人家好歹是当朝首辅,你不由分说就冲人家家里一通乱搜,还要污蔑他纵容外甥胡作非为、违抗圣旨、带罪潜逃,打脸不带这样打的。
不过,这跟孙传庭又有什么关系呢
张斌不解的问道:“孙兄,你跟叶大人很熟吗”
孙传庭摇头道:“我是认得叶大人,问题叶大人不认得我啊。”
张斌更为不解的问道:“难道你就因为看不惯这点事,辞官不干了”
孙传庭苦笑道:“哪能啊,为兄还不是这么冲动的人,这还没完呢。”
张斌大惊道:“利用这点小事干下去一个内阁首辅,这还没完啊”
孙传庭继续摇头叹息道:“没完,还早着呢,山西巡抚谢应祥你知道不”
张斌又不是吏部的,哪能对大明所有官员都了如指掌啊,他老老实实的回答道:“不认识。”
孙传庭也就顺口一问,接着就继续解释道:“气走叶向高叶大人之后,魏忠贤又将矛头指向了吏部尚书赵南星赵大人和都察院左督御史高攀龙高大人,他们利用的正是推举山西巡抚谢应祥一事。”
赵南星和高攀龙都是东林党,这个张斌倒是知道,但是,这谢应祥是不是他就不清楚了,他连忙问道:“谢应祥是东林”
没想到,孙传庭还是摇头叹息道:“他不是东林,只是他曾经在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魏大人的家乡浙江嘉善当过县令,魏大人名义上应该算是他的学生。”
魏大中是东林党,这个张斌也知道,不过这个谢应祥和魏大中的关系,有点太牵强了吧,在他家乡当回县令,这就算扯上关系了,这简直有点瞎扯蛋嘛。
张斌有点苦笑不得的问道:“难道,他们就用这点关系做文章。”
这次,孙传庭终于点头道:“是啊,当初山西巡抚出缺,各路牛鬼蛇神到处行贿,想博取这个位置,吏部尚书赵南星赵大人听闻此事,将所有行贿之人全部刷了下去,执意推选稳重清廉的太常寺卿谢应祥,最终,谢应祥脱颖而出,被选为山西巡抚。”
张斌又忍不住问道:“你的意思,赵大人和谢应祥不熟”
孙传庭再次点头道:“当然,赵大人只是通过调查了解到太常寺卿谢应祥稳重清廉而已。”
这样就能把一个吏部尚书撸下来
张斌有点不能置信的问道:“魏忠贤就利用这件事情把赵大人给弹劾了”
孙传庭无奈的点头道:“是啊,也不知道魏忠贤是怎么在皇上面前进谗言的,就因为这事,皇上直接下旨,罢免了吏部尚书赵南星赵大人、吏部左侍郎陈于廷陈大人、都察院左督御史高攀龙高大人、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魏大人。”
张斌再次目瞪口呆的道:“这样也行”
孙传庭苦笑着点头道:“是啊,就这么简单,现在都察院和吏部都被魏忠贤把持,他准备在接下来的京察中给东林党来个大清洗,为兄不想助纣为虐,只能辞官返乡了。”
原来如此,看样子,孙传庭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要是留下来,继续当他的吏部稽勋司郎中,恐怕清算阉党的时候,他也会榜上有名,那样的话,明末最有名的名将怕是在崇祯元年就要被咔嚓了。
第六章京察闹剧
京察是明朝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明太祖洪武朝规定为三年一考,后又改为十年一考,到了明孝宗弘治朝又改为六年一考,其后京察就定为六年一考,直到天启朝都未变。
洪武之初,太祖朱元璋还制定了详细的京察制度,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则会被直接罢黜,削职为民。
京察本身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严重,发展到明朝中后期更是直接变成了党争的工具。
原本,在天启朝以前,京察主要还是针对四品以下的官员,因为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是由皇帝亲自考察的,而且考察方式还是官员自己写“自陈疏”。
也就是说,对四品以上官员的京察其实就是由臣子自己向皇帝报告过去六年工作中的种种不足,希望皇帝能够罢黜自己。
这种说法有点可笑,但事实就是这样,当然,皇帝在看完自陈疏后,一般都不会把四品以上的官员怎么样,通常都是鼓励一下,然后将其留任。
所以,对四品以上官员而言,京察,其实就是一种形式,能起到的监督作用很少,也不会罢黜几个人。
一般情况下,京察只会对付四品以下的在京官员动真格,特别是党争严重的时候,一下罢黜一大片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京察制度本身就有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太祖朱元璋凭着无比铁血的手段,还能让这些官员老老实实好好查,但是,明朝后来的皇帝,除了明成祖朱棣还能凭靖难之威震慑群臣,其他的,基本上都压不住满朝文武。
这也就使得京察慢慢变成一场闹剧,一场每隔六年就在南北两京上演的闹剧。
在这些闹剧中,四品以上的京官都拼命给自己找无关痛痒的小毛病,请皇上把自己罢黜了,而皇上则拼命挽留,一个劲地回复“不准辞”、“不允辞”,而四品以下的官员则擦亮眼睛开始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