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始于1990 > 分节阅读 240

分节阅读 240(2/2)

目录

“先进屋,喝口水,累了吧闺女”李明芳牵着黄文静的手进了屋。

“娘,你不要儿子了”苏伟问。

“一个大男人,自己不知道走啊”李明芳回头白了他一眼。

无奈,谁叫自己找了一个这么让母亲满意的儿媳妇儿呢

苏伟摇了摇头,打开后备箱,提着东西进了屋。

李明芳啥也没说,先给儿子儿媳妇儿倒上茶水,然后就去灶头前忙碌了,农村妇女就是不一样,何况像李明芳这样的煮饭好手,三加五除二,几盘可口的饭菜就上桌了。

苏伟二话不说,自己先干了起来,城里酒席吃的他想洗胃了,还是农村这点家常菜好吃。

李明芳拿着筷子敲了一下苏伟的手臂,苏伟一脸懵逼,“娘,你干嘛”

“你说我干嘛快去给文静舀碗饭,就知道自己吃独食”李明芳教育道。

“嬢嬢,我自己去”黄文静知道李明芳喜欢他,但她也心疼自己的男人啊

“让伟子去,闺女啊,我给你说,女人有时候就要懒惰一点,折磨折磨男人,让他有点责任感”

黄文静听傻了,这像是婆婆娘对儿媳妇儿说的话吗

这话分明就是给亲闺女说的啊

苏伟舀了一碗饭放到桌上,埋怨了一嘴,“行嘞我的娘,敢情文静才是你亲闺女”

黄文静知道苏伟在开玩笑,但是作为他的女人,她理应站在丈夫的立场上,她笑道:“孃孃,苏伟很有责任感的”

李明芳听了这句话,对黄文静满意的不得了了,哪里还有这么懂事的姑娘啊

她心里偷着乐,还笑自己的儿子,也不知道上辈子种了什么福果才能遇上黄文静。

吃完饭,苏伟和黄文静提着礼品去了黄家。

就在李明芳餐馆上去不远,毛晓蓉正在马路上拿着拨浪鼓逗自己的孙子。

“娘”黄文静跑上去抱住了毛晓蓉,开心坏了。

这个闺女啊,时刻都把娘放在心里的。

“哎呦,我的娘诶,吓死我了,”毛晓蓉顺了顺气,“你这个姑娘真是,神神秘秘的”

埋怨了一句黄文静,回头看苏伟,“伟子也回来了”

“嗯嗯”苏伟点头。

“进屋坐,青青在家的”毛晓蓉说。

“乐乐,快来大姨抱抱”黄文静蹲下摊开双手说。

小乐乐歪歪扭扭的扑到了黄文静的怀中。

毛晓蓉走到苏伟面前,啰嗦了一句,“伟子,看看,女人啊,天生喜欢孩子”

苏伟一脸尴尬,他怎能不知道毛晓蓉想表达的意思,他笑着接话道:“是啊,以后我也和文静生两个”

毛晓蓉脸上乐开了花。

听苏伟的话,离自己抱外孙子的日子不远了。

她很乐意地说:“你们都有事业,没空,孩子生了,我帮你们带,你娘还年轻,让她多做几年生意,反正我一天没事,

再说,我觉得啊,小孩子需要在农村多锻炼几年,磨磨他的意志和胆量”

“你说的很有道理,毛嬢嬢,今后就麻烦你了”苏伟顺着她的话讲,这样会免了很多麻烦。

“不麻烦,不麻烦,我老了,也做不了多少事,能为你们分担一下也是我的福分”毛晓蓉很享受这种日子。

进了屋。

“姐,姐夫请坐”何青青喊了一声。

黄文静问:“生意还行吧青青”

何青青如实回答,“很好,一年下来有不少余钱,黄涛跑车也能赚不少钱,在走马,我们家已经相当富裕了”

“那就好,青青,有什么困难,你就给我讲,家里的事情辛苦你了”黄文静说。

“不辛苦,姐,一点都不行哭,都是我应该做的”何青青说。

外边传来两声车响。

黄涛停下车拔腿就跑进了屋,他刚刚回来的时候见着苏伟的车了,李明芳说苏伟和他姐都回来,现在正在他家里。

“姐,姐夫”黄涛一脸大汗高兴地叫道。

“快去洗个脸”何青青说。

“好嘞,姐夫,待会儿一定和我喝两杯”黄涛热情地说。

苏伟点头,“行”

“我爹呢”黄文静问,进屋一会儿了,也没见着人。

“你爹在关门村的,他一天闲着没事和亲家一起在村里搞计划生育和扫盲,我懒得管他,随他吧,他高兴就行”毛晓蓉说。

苏伟问:“村里这两样工作好做吗”

毛晓蓉实话实说,“计划生育还行,前不久亲家还评了先进村干部,但是扫盲工作难搞啊”

“怎么回事”苏伟问。

“村里的人现在都忙自己那点养殖业,没心思去上课,村委会和村小的老师每周在村小办两节文化课,都没有人愿意去,亲家有时候好说歹说才拉两个人去上课,亲家真是下作啊,搞得像求爷爷告奶奶一样,要我说这些人活该发不了财,大字不识一个,有些名字都不会写”

苏伟听了,心里有所感慨,这就是九十年代西部地区的现状啊

0478我来试试

农村计划生育取得的成果完全是用暴力砸出来的。

结扎,推墙,牵猪无所不用其极,没有人情味可言。

没办法,上面的死命令,下面的工作队文化水平也不高,怎么行怎么来

现在关门村乃至整个走马乡都在发展养殖业,是苏伟亲手发展起来,牲畜对村民们来说,那就是钱,实实在在的能够换成现大洋,而且每家农户的养殖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他们当然心痛自家的牲畜。

没人希望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去牵走他们的牲畜,一想,反正现在日子也好过起来了,不用忙死忙活的和土地打交道,养殖业的劳动力需求也不高,也就开始慢慢遵守计划生育的宣传政策。

谁不心疼家里关着的那几个钱啊

但是扫盲工作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老一辈对知识的渴望性不高,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