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顾道长生 > 第314节

第314节(1/2)

目录

众人七嘴八舌,充分展示了吃瓜群众的热情与大无畏。而在他们外围,却有一位沉默的孤身游客,衣着朴素,手里提着一只木匣,瞧着颇为奇怪。

他站了一会,听那帮人的话题渐渐超速,转到了车辆保养方面,就没兴趣的踱到另一边。

这里是一面墙壁,满是岳阳楼的历史、人文和景点介绍。他一目十行,很快扫到了最末,忽地目光一凝。

那篇文字的最后一段,写着:

“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的铁制物品,重达万斤,其用途为何,至今没有定论。

据《岳阳风土记》记载,江岸沙碛中有冶铁数枚,俗谓铁枷,重万斤。古人铸铁,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窍,径尺许,不知何用也。或以为碇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或以为置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皆不可知。”

别的景点,像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之类,介绍的都很详细。唯独这个,只有简单的一小段。

他思索片刻,便拎着木匣快步离开——这不是别人,正是老顾。

话说他告别梵净山,就到了湘省境内,一路没停,过怀化,穿娄底,直接到了岳阳市。岳阳市再过去,便是赣省,一天可到龙虎山。

洞庭湖在春节期间,便有水族生事,早就想来转转,正好趁此机会。

他本能的觉着这三具东西古怪,便下楼到了点将台。此处便是东吴鲁肃点将的地方,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梯阶下湖,檐牙高啄,两头雕着龙头,顶上盖着琉璃瓦。

而在高台左侧30米处,陈列着一枚巨大铁枷。

长约5米,很厚,两头呈燕尾形,通体青黑色,四脚圆润外翻,中间亦有两条平行突起,表面覆着很多锈迹。

他看了看标牌介绍,这铁枷重万斤,起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年战争时期,东瀛和山姆国还想拉走,但怎么拽都纹丝不动,只好放弃。

然后在1980年5月,由于湖水干涸,岳阳楼的管理人员又在点将台下的湖滩上发现。

当时一共找到三个,用了三辆绞车同时作业,才移至平台上。为了方便游人参观,还特意增设了景点。

不过另外两只,后来莫名失踪,仅剩一只。

对于它的用途,专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船只停泊系锚的“锭石”,有的说是东吴为拦截晋人的战船,用来锁江的……

顾玙直接跳进护栏里,仔细查看。

这东西很像古代羁押犯人的枷锁,又有点像一种长兵器,戟。他见四下无人,干脆伸手一抹。

“哗啦!”

随着铁锈扑簌簌掉落,露出里面经过千年腐蚀的生铁材质,而在生铁之上,又显出一些不同寻常的纹路。

他伸出手指,一笔笔的顺下来,最后组成一个怪字。

上面是雨字头,下面两部分,左边是三点水加个辛(这字念shen,没打出来),右边是三道撇。

顾玙看了就一惊,这分明是道教的讳字,意指水官,即管理水域的神祗。

我的天啊!

他眨了眨眼,由衷佩服那时人们的胆子:这东西也敢挖出来,还特么搞丢了!

第三百四十一章日期临近

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这段话说的,便是先秦时的云梦大泽。

云梦泽在全盛期,水域总面积可达26000平方公里,后来泥沙沉积,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留一片浩瀚大湖,即为洞庭湖。

洞庭湖在古代也有近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但由于大量泥沙的持续灌入,以及近代疯狂的围湖造田,围堤造坝等等,终于萎缩到了2623平方公里。

以前长江水患甚少,就是有这里作为天然泄洪地,结果建朝以来,洞庭湖反倒成了洪灾区。面积缩减,蓄洪能力急剧下降,又有湘、资、沅、澧四水环绕,已然不堪重负。

仅统计50年来的数据,洞庭湖就发生过35次水灾。

“啧,时间对不上啊!”

酒店内,顾玙放下一本资料书,喃喃道:“50年来……这三具铁枷是1980年发现的……哦不,是宋代就发现了,但是没有移动……而清朝也有洪灾记载,那就说明不是镇压水患了。”

他又摸出手机,上面是小斋、张金通、吴松柏等人的微信消息。好吧,他也觉得尴尬,可没办法啊,现代修仙嘛,通讯方便,没理由弃之不用。

想想以后双方茬架,各种放狠话:孙贼你等着,我这就摇人!等我师叔过来,一雷劈死你丫的!

要么就是:哇,前辈真是肤白貌美,细腰长腿,互粉一个吧。

或者就是:震惊!牡丹仙子为争排名,竟与空虚真人深夜开房,独家揭秘修行界重重黑幕!

艾玛,像素都糊了!

再说这边,他发现铁枷古怪,便群发给一干人等。那帮家伙也很重视,纷纷发表意见,大抵相同:铁枷要么是镇水的,要么是镇妖的。

吴松柏说的最肯定,应是“断蛟螭之害”所用。于是顾玙找来当地的科普书籍,翻看一遍,已将镇水排除,那自然是后者了。

蛟螭啊,比黄鳝大好多,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顾玙可以想象,洞庭湖再这么作下去,早晚会吞掉周边城镇。他也用不着提醒,一路所闻所见,国家已有安排,正有条不紊的组织撤离。

由于迹象尚不明显,他没有深入勘察,只在岳阳呆了两日,又去君山岛看了看。

君山岛很小,但地势清奇,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岛上名胜甚多,他重点考察两点,飞来钟和柳毅井。

飞来钟相传是杨幺起义时,朝廷派兵围剿,忽从天上飞来一口巨钟,钟声阵阵,催醒义军,而后奋起抗敌。

原型有一丈多高,大数围,重4000余斤,在人道洪流时被砸,这个是复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