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节(1/2)
刹时间,二人齐刷刷的姨妈/父笑,都有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欣慰感。
………………
成功融合了剑种,小斋便领着龙秋返回凤凰山。
顾玙独自留在梵净山研习,此处距龙虎山一千多公里,得跨越一省之地。不过也不着急,11月13号,还有二十多天。
先按下这端不表,转眼到了十月下旬。
从顾玙吃红果算起,今年是第四年,而据他们之前的推论,整体灵气复苏的时间,应该有九年左右。
九年时间,该酝酿的都酝酿完了……
在经历夏季的酷暑之后,北方又紧跟严寒,西北、漠北、漠南、关外气温骤降,早早下起了雪。尤其是西北的乌木市、漠北的呼市和关外的黑水省,温度已经到了零下,雪情不断,从小到中,从中到大,一连下了六七日。
冷倒是不冷,提前供暖便是。但温度一降,雪就不化,而且越积越厚,给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
就拿黑水省来说,此地在北境,有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森林,林区人口80多万,辖三县四区以及十四个林业局。
如今这片全变成了雪原,交通阻断,内外难以联通。而从林区过去,隔江相望,那边便是沙俄的两个大洲,比这边还要冷。
江水已被冻住,白茫茫千万里,宛如世界尽头。
还有漠北,草场本就遭遇了旱灾,饲草减产700万吨。结果冬季又遇雪灾,光呼市一地,饲草缺口就有67万吨。
牧民为了减轻越冬压力,只能将牲畜出栏贱卖。以前一只羊能卖600,如今一只300。政府也在积极救灾,拨放资金,调运饲草等等,简直焦头烂额。
再有东南,城市密集处无恙,就是临海的一些偏远渔村,不断受到异化的水族侵扰。军队可以打,但打完留下一堆烂摊子,照样不能住人。
总之,夏国四个边角,和正北正南的某些地方,都变成了重灾区。
如此种种,发生的迅速突然,每日都有新灾情在网上出现,大大减弱了人们最初的兴奋和好奇心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由于灵气复苏造成的诸多变化,和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居住地减少,耕地侵占,人口从偏远地带往城市集中……寥寥一句,便细思恐极,不敢想象。
比如,粮食。
第三百三十八章大战略
冀中,农业示范基地。
冀中有广阔的平原,自古便是产粮大省,并且东临渤海,内环帝都,西倚太行,北靠燕山,城市群往中心和沿海地带集中,少受生物袭扰,可谓得天独厚。
而这个基地在农科院内,本来就有,不过在一年前又秘密扩建,增派安全措施,俨然打造成了一片国家级的科研重地。
“嘎吱!”
两辆汽车远远驶来,停在了一座类似于温室大棚的建筑前面,车门一开,一位老者走了下来。
“欢迎首长莅临视察!”早在门口等候的几名负责人赶紧迎上。
“行了,我今天是来看成果的,进去说。”老者神色严肃,自己大步迈开,先进了里面。
余人连忙跟上,领着来到1号科研区,隔着厚厚的玻璃,里面是一根根宛如覆盖白霜的培养料,上面满是肥大的灰色平菇。
“这里在农村算,就是一亩地的规模。正常的平菇要45天左右,才会收获第一茬,以后每隔15-20天再出一茬。经过我们反复试验,基本将周期稳定在20天,亩产可达2万斤。”
专家说着说着还挺感叹,道:“这个菌种好啊,我研究一辈子蘑菇,从来没见过这么活性的菌种……哦哦,您再看那边!”
他反应过来,引着老者去另一处试验棚。
这里的画风就比较奇特了,什么木耳、银耳、香菇、鸡腿菇等等遍地开花,而最显眼的,无疑是正中的一颗巨型蘑菇。
根部从土里钻出,又从底部分成十几朵,形成了一大片蘑菇圈,菌盖似伞,大且内卷,立在中间就跟白色小丛林似的。
“这就是年初在腾冲罗绮坪村发现的巨型口蘑,我们采集孢子重新种植,体积比原型还要大。这株有103厘米高,最大的一个菌盖直径37厘米,而且生长周期极短,从出菌丝到成熟只要几天时间。”
“可食用么?”
“呃,我们试了一些,味道不太好形容,但确认无毒。”
负责人一招手,送过一小碟处理好的蘑菇丝,老者没犹豫,拿起几根就嚼在嘴里。
那蘑菇丝入口,先是微甜,然后有些麻,就像不小心嗑了一粒麻椒的那种感觉,片刻后,又传来一阵肉软劲道。
“不错,可以做主菜,也可以调味。”
老者点点头,心中有数,跟着转到2号区。
这片种的全是土豆,许是种了n茬,这茬还没收获,都是绿绿的秧苗。不过专家拿来几种样品,有些惭愧道:“我们试验了很多次,还是没办法迅速提高产量,目前最好的一批亩产约1.4吨。我们发现的那些异化品种,口感上有帮助,对产量的作用不太明显。”
“你们尽心了,不必挂怀。”
老者安慰一句,也是无奈。
话说联合国早已将土豆列为四大主粮之一,并在种植面积和科研上给予主粮地位的保证,但它在夏国的处境一直很尴尬。
要知道,国内75%重点扶贫县的主粮都是土豆,可政府根本不重视,几乎没有项目支持,还不断削减种植面积。
在2005年左右,全国土豆种植面积从8000万亩锐减到6000万亩,如今才勉强恢复到8000多万亩。
还有产量,夏国平均亩产是1吨,这数据已经维持了30多年。而国外每亩能达到两吨多,差距相当之大。
究其原因,还是国内的杂交水稻成果过于辉煌,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某些危机。
“你们放心,国家不日就会出台政策,我先给你们透个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