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节(1/2)
她接过一瞧,顿时有点惊讶。同一类型的药品,厂家不同,价格也往往不同。比如同仁堂的感冒颗粒是13.5,白云山的是11,修正的是25。
但这个峨眉厂的,要36块。
还有跌打止痛膏,白云山的是36.5,滇南白药的是19.5,这个要58。再加上32块钱的桑菊饮,一共花了126块。
按常用药来讲,的确贵了些,可又转念一想。如果真有宣传的那么好用,你是愿意买一盒999感冒灵,吃完了还不一定好,还是愿意多花点钱,买上一盒峨眉出品?
尤其现在,大部分的城镇居民都有医保,基本不构成压力。
“……”
顾玙索性一挥手,布下禁制,道:“王琦说的没错,果然是大动作,尝鼎一脔啊!”
“呵,现在是感冒药,以后保不齐出来什么补气散,强身胶囊,一秒续命膏。等过两三代人,国民的身体素质整体提高,啧,确实很有远见,也很赚钱。”小斋道。
“甭管谁在那个位置,都会为自己家族考虑。咱们消极点说,只要在获益的过程中,吃相不那么难看,还能顾及几分民生,其实就挺不错了。”顾玙道。
这三种新药,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有!
那幕后把持的顶级权贵,能不能赚到钱?更有!
在多数国家,这已经是非常良心的结果。
俩人嘀嘀咕咕的,嘴唇一直在动,却没传出任何声音。司机师傅开了一会,似有察觉,便往后视镜瞄去。
顾玙自有感应,本想闭口不言,谁知小斋一搂脖子,硬生生压低,开始用舌头吊打他的嘴唇。
得!
师傅一瞧,只能暗叹人心不古。
…………
“好一派仙家气象!”
顾玙拎着箱子,抬眼望着那三扇朱漆大门,言不由衷的感叹。
“噫,太假了!”小斋特嫌弃。
“到了人家宗门祖庭,不都得这么说么?”他理所当然的吐槽。
天师府如今也是景点,今日却不见游客,那三扇朱门左右紧闭,中门大开,显然早有准备。
“二位可是顾居士和江居士?”一位知客上前施礼。
“正是,特来拜会张天师。”顾玙还了一礼。
“家师就在内府等候,请随我来。”
说着,知客带他们进院,先拐到寮舍安顿行李,然后才到了三门。
三门便是天师府的私第,进门先是院墙,过院墙则是天师殿,由三个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客厅,后为内宅。
张金通就盘坐在内宅榻上。
此人年近六十,面色枯黄,显得不太精神,颇有郁结之相。他穿着普通的蓝布大褂,似在闭目养神。
说起嗣汉天师府,那就是一堆烂账。
夏国建朝后,对宗教势力进行打压,无论佛道。第六十三代天师不堪压力,流落海外,以至本土一度没有天师尊位。
老天师有个侄子,在海外立坛,自称第六十四代。
张金通本是外戚,为老天师的外孙,后来政府允许传道,他就被扶持起来,也改了姓氏。而那个张妙贤,却是正儿八经的张氏后裔,为老天师弟弟的孙子。
结果被排挤到西山万寿宫,做个吊儿郎当的主持。
所以说,张金通是半路出家,身份一向难以服众,坊间时有诋毁传言。不过他对龙虎山的贡献不小,修复古观,发扬道统,还培养出张守阳这样的嫡传。
“师父?师父?”
知客道人进来,唤了好几声,张金通才睁开眼,道:“哦,客人到了?”
“到了,就在客厅呢。”
“嗯,你下去吧,我去招待。”
他把徒弟赶出去,先整了整衣冠,才迈步到了客厅。只见一男一女正坐着喝茶,端的是风流卓异,飘逸出尘。
第二百七十三章条件(2)
王重阳是很鸡贼的。
他倡导三教合一,将儒释道的核心阐义融为一炉,能上能下,与政治环境更加贴合。就像何禾学的《初真十戒》,要“忠孝”,要“君亲”。
无论哪朝哪代的统治者,都不会拒绝这种思想。所以夏国经过一段时期的打压宗教后,很快又重视起全真道统,并给予相当大的自由度。
不像正一,连天师都是扶持的。
顾玙和小斋坐在客厅,只见一位枯瘦的老道进来,身材中等,能看出练有养气功夫,但许是俗务繁忙,比张守阳还差了一截。
他们特好奇,毕竟坊间的八卦太多,什么“舅甥相争”之类的。当然在礼节上,还是非常尊重,齐齐躬身:“张天师!”
“顾居士,江居士,请坐。”
张金通挥了下手,神色远没有之前的愁郁,倒显出几分祖庭掌门的气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