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远征欧洲 > 分节阅读 238

分节阅读 238(2/2)

目录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纵然是刻意放慢速度,到五月中,外籍军团的锋线还是推进到了奥缪尔。

这里距离莫斯科只有300公里。

到这个地方,已经算是进入俄罗斯的腹地,纵然是仍没有遇到布尔什维克的主力部队,但是各种游击队和义勇军越来越多,外籍军团有时候一天会遇到十余次小规模进攻,这大大减缓了外籍军团的推进速度。

如果说原来的速度是乌龟,那么现在的速度就是蜗牛。

其实如果放开了打,外籍军团完全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打到莫斯科。

从进入俄罗斯境内开始,这里的地形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莫斯科的位置就在东欧平原的中部,从奥缪尔到莫斯科之间没有高山,也没有太大的河流,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推进。

外籍军团中可是拥有大量坦克的,如果刘子正和葛立夫有决心,他们的部队一天推进个五十公里没有任何问题。

而目前的速度

好吧,刘子正已经在一个叫格尔克的小村子里呆了整整三天。

这三天里面,部队只前进了五公里,指挥部干脆就没挪窝。

但侦察兵部队不一样,他们没有任何限制,比如刘双喜率领的这个小队,他们的前出侦查已经抵达切尔尼附近,哪里距离奥缪尔足足80公里。

哦,是奥缪尔以北80公里。

“从这里往北80公里,有一条河叫奥卡河,这条河水量充沛,现在正处于春汛期。我们沿河侦察过,附近大概七八十公里只有一座铁桥可供咱们的坦克通行,如果不能尽早控制那座桥,很难说俄罗斯人会不会破坏她,所以我们这一次的任务就是夺下那座桥,控制她直到咱们的坦克部队赶到。”刘双喜边走边向陈永胜介绍。

仅仅是刚刚赶路不到一个小时,陈永胜已经明白刘双喜他们为什么有资格穿这身衣服。陈永胜自认为他们已经携带了不少东西,但和侦察兵们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侦察兵们身上的背包几乎有一人高,里面鼓鼓囊囊塞满了东西,看样子也不是被褥之类的东西,而是各种工具的弹药补给。

哪怕是在负重远超陈永胜连的情况下,这些身穿“迷彩服”的战士们看上去还是相当轻松,他们甚至有余力派出尖兵。

仅仅是一个小时,陈永胜的手下就已经开始气喘吁吁,很多人脚下甚至有点踉跄,看上去非常狼狈。

纵然如此,那些侦察兵们也没有帮忙的意思。

陈永胜理解那些侦察兵,侦察兵们或许还有余力,但那要留着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不能用来浪费在无谓的消耗上。

嗯,如果陈永胜的部队连行军都跟不上,那帮助他们确实是“无谓的消耗”。

“这种情况下,咱们是不是应该先请示一下”陈永胜无法理解刘双喜的思维方式。

“不用请示,我们发现作战机会不需要上报,可以自行决定发起攻击的时间和方式。”刘双喜解释完,看着陈永胜眉头微皱:“如果你感觉不妥当,现在你可以领着你的人回去。其实你们没有多少作战任务,主要是负责之后的防御,如果有敌人的援兵,由我们负责狙击。”

“回去咱爷们可不干那事,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怕个球”陈永胜意志坚定。

“行,这次的功劳算你们的。”刘双喜大方。

“那不行,这不合适。”陈永胜推辞。

“别客气,我们不缺这点功劳。”刘双喜的话能把人噎死。

我了个大操

陈永胜差点就骂出声来。

“听说了吗秦爷已经返回兰芳,八月十五的时候准备登基大典,你不想回去亲眼见证”刘双喜看似不在意。

“卧槽真真的”这次陈永胜脱口而出。

“真金白银的那么真,不过按咱们的推进速度分析,明年八月十五有希望咱们估计有希望回去。”刘双喜自己有小九九。

在目前的外籍军团中,获得“大十字骑士勋位”的,还是只有秦致远和刘双喜他们两个,所以刘双喜在外籍军团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哪怕刘双喜现在还是军士长,刘双喜也有和刘子正、葛立夫他们平起平坐的资格。

外籍军团如龟速一样的推进,早就令刘双喜打心底里厌恶。

刘双喜或许没有能力决定这场战争的节奏,但刘双喜有办法把这个节奏加快。

“快点,快点,快点,特么的八月十五之前必须占领莫斯科,咱们好回兰芳”陈永胜着急,顾不上隐藏行迹,扯着嗓子开始喊。

“八月十五是十月八号,如果考虑到这一路上舟车劳顿,那么咱们最起码要八月初返回兰芳,哪怕只是等到八月中,咱们也赶不上。”刘双喜没忘记公历和农历的换算,提醒陈永胜要更有紧迫感。

“操,快快快”这一次不用刘双喜催促,陈永胜比谁都着急。

没错,秦致远确实准备八月十五登基。

第433章集体犯贱

五月中旬,正在印度洋上航行的“黑天鹅”号皇家邮轮收到兰芳驻民国大使馆的电报。

和原本的历史一样,就在五月四号,民国京城的学生们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游行。

和上一次“天津码头事件”一样,这次游行再次被某些有心人利用,在游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冲突,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事态既有失控的征兆,但没有引起北洋政府的任何警惕。

民国派往欧洲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其实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北洋政府的代表,又有南方军政府的代表。

要知道此时北洋政府和南方军政府实际上还处于战争状态,这样的一个代表团,要能够齐心协力那才是怪了。

于是几乎是从和会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消息便不断发回民国。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庚子赔款中的对日和对荷部分。

前文已经说过,日本人和荷兰人坚持不肯放弃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欠荷兰人的还好说,毕竟数量较少,但欠日本人的就数额较大,再加上日本人的态度极其坚决,所以民怨越来越大。

其实处于北洋政府的官方层面上,他们在巴黎和会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因为不管是克里蒙梭还是劳合乔治,甚至是威尔逊,都认为民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并没有看上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