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电影巨匠 > 分节阅读 150

分节阅读 150(2/2)

目录

除此之外,罗杰也对兰斯的第二部作品给出了独特的评价,“兰斯洛特为这部作品赋予了一种多愁善感的气质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他却将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和独到的价值取向注入在了画面细节和台词对话之中,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尝试。当然,这不是兰斯最好的作品,但却足以让我们保持对他的关注。”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约书亚罗斯考夫也第一时间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洛杉矶时报”引领西岸的舆论风向相对应,“纽约时报”无疑是美国东岸的头把交椅,甚至可以严格来说,“纽约时报”对整个美国的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不过,在娱乐方面,“洛杉矶时报”坐拥地主之利。所以在电影、音乐等专业评价之中,能够与“纽约时报”分庭抗礼。

这一次,约书亚又站到了“洛杉矶时报”既然不同的对立面上,“这无疑是一部气势恢宏、震慑灵魂的史诗巨作,电影将现实与未来的相互影响通过逼真而震撼的视觉特效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开篇两分钟之内,就引爆了肾上腺素,将危险的恐惧信息带给了每一位观众,并且始终保持了那种紧绷而急促的惊恐和震撼,持续到了电影结束的最后一刻。我曾以为我看过类似的电影。但,我没有;我曾以为电影后半部分会令人失望,但,我也没有。”

约书亚和罗杰显然英雄所见略同。同样八十分的评价之余,他对兰斯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有两点,一是节奏,时时刻刻吸引着观众注意力的节奏控制;二是高潮。让肾上腺素迸发出来的情节酝酿和推动。在这两点上,兰斯洛特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丝毫不像是仅仅拍摄了第二部作品的新人。”

同样。约书亚也对“后天”给出了四星满分的推荐,立场清晰地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支持。

“华尔街日报”给出了七十五分,他们在评论之中认为,“比起上帝之城来说,后天显然更加具有娱乐性,贯穿始终的惊恐、刺激、险恶和感动,几乎没有让人失望的时刻。以这样一部作品拉开今年暑期档的大幕,无疑将抬高所有人的期待。”

“纽约客”的评价同样是七十五分,“似乎所有灾难电影都是如此:恢弘壮阔的视觉特效,惊险连连的绝处逢生,还有一个被困在灾难之中无处逃生的家庭,最终实现了胜利大逃亡。但没有人可以否认的是,后天在同样格局架构之中演绎出了截然不同的精彩,节奏控制和精彩视效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看得出来,比起“上帝之城”的狂热来说,“纽约客”对于“后天”这样的商业爆米花电影还是不太感冒。他们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局限性,不过七十五分的评价依旧可以算是出色。

“芝加哥论坛报”仅仅给出了七十分的评价,但他们的评论角度十分有趣,“兰斯洛特施特雷洛显然是一名十分有特点的导演,他可以把纪录片当做音乐录影带来拍,他同样可以把音乐录影带当做灾难片来拍。”

仅仅看到这一句评论,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对“后天”表示了强烈的不屑,但阅读了详细评论之后,就会留意到,七十分的评价其实是褒奖。

“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和全景镜头的推进,施特雷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末日恢弘景象;快速利落的剪辑和环环相扣的剧情,施特雷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肾上腺素频频爆发的故事。没有力挽狂澜的孤胆英雄,只有寻求家庭团聚的父亲;没有演绎人类战胜自然的绝地逆转,只有人类自食恶果的苍茫和悲凉。

不得不说,在一个单薄到几乎无聊的音乐录影带剧本之上,施特雷洛为剧本框架注入了丰富而新鲜的血肉,端上了这份暑期大餐。至少,从外表看起来,色彩缤纷、丰富多姿;品尝起来之后,除了甜腻和冰爽之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层次,但至少这是一碗可口的水果圣代。”

“芝加哥论坛报”的评价着实有趣,以一种调侃的口吻对“后天”进行了剖析,虽然只有七十分,但对于一部爆米花商业电影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俗的成绩。更何况,他们在四星满分的推荐系统之中,给出了三星推荐,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积极正面回馈。

除此之外,“帝国”杂志打出了八十分,“对于一部灾难电影来说,对于一部暑期商业电影来说,我们不能要求更多:施特雷洛几乎毁灭了整个北半球,全程精彩刺激值得一看”

“华盛顿邮报”也同样给出了八十分,“至高无上的娱乐效果,夹带着无与伦比的惊恐现实效果,让我们在观看完电影之后会胆战心惊地开始关注天气频道,谁知道飓风是否将会在明天登陆洛杉矶呢”

“电影评论”则给出了七十分,“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一个行云流水、瞠目结舌的灾难电影前半段;一个沉闷而残酷、真实而生动的求生电影后半段,然后拼凑成了一部暑期档恢弘巨作。错过了不会可惜,但观看了也许可以给暑期带来一丝兴奋。”

从批评震天到赞誉如潮,“后天”首映式结束之后的第二天,北美电影市场迎来了难以想象的喧闹,毁誉参半的评论伴随而来的是两极分化的态度,支持者们认为这是一部绝对不容错过的爆米花电影,而反对者们则认为电影之无聊根本不值得浪费两个小时的生命。

但不可否认地是,无论是批评还是赞誉,对于兰斯的观点还是有一个统一的趋势:比起“上帝之城”的惊艳来说,兰斯为这部电影赋予的个人色彩着实太少了,令人失望,远远低于预期。这对于一位横空出世的新人导演来说,不是坏事,但至少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人们势必会对他接下来的一部电影更加苛刻。

在好莱坞,天才的生存条件总是如此恶劣,这也是“伤仲永”在好莱坞的发生几率如此频繁的原因。

对此,兰斯的态度倒十分坦然,“我是一名导演,不是一名艺术家。”他的态度立场分明,严格地将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区分了开来,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兰斯此前的调侃,他把“上帝之城”当做商业电影来拍摄。

如此洒脱的态度引发了更多的争论,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到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其实商业导演和艺术导演的界线始终如此模糊。兰斯不是行业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恰恰相反的是,兰斯这样的态度才是最适合好莱坞的。

不管争议有多大,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后天”的媒体综评高达六十四分,表现之出色令所有人都不由侧目,虽然伴随着电影的上映,加入评论的媒体越来越多,最终评分势必还会有所波动,但没有人可以否认,首映式结束之后,“后天”在争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