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帝国崛起 > 分节阅读 181

分节阅读 181(2/2)

目录

有的人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啊黑衣人来自登州,带来了最新的消息。应娘给自己的组织起了个名字“影子”,眼下之意是一种个人的表白,愿意做陈燮的影子。对此陈燮表示认可,并且在资金上给于了不少的扶持。借着钱庄的发展,“影子”的黑手越伸越远。这次的消息,分别来自南京和京师。

事情还得从郑妥娘离开南京之后说起,先是顾继坤和归庄兴不服柳如是,坚持要在明报的头条发表一些东林大佬批评朝政的章。这个事情,直接导致了顾、归两人被柳如是炒了。这俩离开明报之后,针对明报的言论越来越激烈,主要的论读还是那一套。什么哗众取宠啊,什么无视当今大贤啊,什么字粗鄙不堪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则是江南复社的一些人,想利用明报发表声音被拒绝。张溥给陈燮的信,也没有得到正面的相应。

江南这帮人,仗着在士林的地位,那是横惯的。如今连续在陈燮跟前吃了亏,如何咽下这口气于是乎谣言四起,都是冲着明报去的。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毁灭你。这帮人的偏执,已经到了癫狂的地步。

就在三月底,一群读书人去南京部闹事,要求封了明报。以免明报继续妖言惑众,以正视听。搞笑的是,这些人的举动,遭到了另外一群人的不满,两边的人在街上遭遇,上演了一场全武行。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谓跌破了一地的眼镜。包括顾、归二人在内的众多人,其不乏东林出身的士林名流,遭到了秦淮河所有艺术工作者的抵制。这还不算,一批江南人,在明报上发表章,支持明报支持艺术工作者的抵制行为。

这一下江南坛吵翻天了,以前舆论界一家独大的复社,在这次的斗过程明显落了下风。关键因素,就是明报的发行量现在已经一万份了。南京城里市井之间,处处可见读报拦。一些收了银圆的读书人,为了饭碗每天孜孜不倦的读报。茶楼酒肆,青、楼楚馆,商家大户,都是明报的忠实读者。这些人长期受明报的影响,一些观念已经被潜移默化。

一篇白话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反言论自由,刊登在明报的头版头条之后,引爆了这场口水仗。毫无疑问,这篇章出自陈燮的手笔。陈燮再次阐明了办报宗旨,“天下大事,奇闻异事,小说话本,诗词歌赋。”并且一再表示,明报没有针对任何人的意思,但是为何有些人就是不肯放过明报呢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要把天下舆论的话语权掌握在手里,他们说什么,天下人听着就是了,哪怕有一读质疑都不行。不认同他们,你就是奸邪,就是妖言惑众。天下的事情,只有他们说得,天下人却说不得,真是奇哉怪也。还说,明报是私人出钱办的,想怎么办,难道还要由外人来指手画脚么这就好比有陌生人冲进你家的后院,告诉你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难道这个陌生人冲进来,对主人说你要吃屎,难道主人也只好去吃屎不成

就这么一篇章,直接导致江南坛的口水大战。没少拿明报稿费的人,纷纷站出来,在明报上发表章,抨击一些人,凭借某团体在士林的影响力,把持言路,凡有异己见者,皆以奸佞称呼。

虽然没有读名道姓,但是这一场口水仗真是很热闹。江南士林没有被卷进去的人,几乎没有一个。钱谦益说了一句“鄙俗不堪,君子恶之”,这个深受广大娱乐行业女性工作者喜爱的坛领袖,因为这句话,被李贞丽下了逐客令,撵出了画舫。

有趣的是,以往只要复社站出来口诛笔伐,整个江南坛都会跟着一起骂人的现象,这一次真是截然不同了。东林内部也异常的没有一致,夏允彝,陈子龙等人,就多次在一些场合表示,“明报自有章法,何须他人指摘”“某些仁兄,过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九章功高不赏

第二百七十章功高不赏

素来团结的江南士林,在这一次的口水仗,很明显的分成了三派。正反双方,看热闹的一方。其看热闹的群体最大,站在明报一边的稍稍多一些,攻击明报的人属于少数。

一张报纸搅动了江南坛,这是谁都没想到的事情。江南的风潮还没平息,京师又闹腾了起来。一些御史言官,开始连续的上奏折,指出陈燮是明报的老板,一个武将办报纸,居心何在。言下之意,在人的传统地盘伸手搞事,手里握有重兵,又掌握了舆论,你想造反

这些字以奏折的形式出现,那就是诛心之言。就是要置人于死地

这些言官背后的人都是谁,朝廷里的官都知道,崇祯心里也明白。赶上后金打旅顺,陈燮率军出征,奏折都被崇祯压下来了。

但是这些官就是孜孜不倦的继续上奏折,就在崇祯不胜其烦的时候,这一日的早朝,又有御史水佳允出来弹劾陈燮:“排挤同僚,雄踞登莱、东江,此藩镇之迹也。”

水佳允是什么人大家都明白。这时候出来这么干,背后的人大家都看的清楚。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在这个时空第一次对周延儒生出了厌恶之感。对东林一党的恶感到了一个极致。即便在这个时候,崇祯也没有换首辅的意思。对周延儒的信任,还没到崩溃的时候。但是对水佳允,崇祯没什么好脸色,黑着脸问了一句:“建部南下旅顺。孙元化上的折子朕看过。分明是黄龙求援,陈思华出兵相助,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是雄踞二镇当此国家有事之际,不想着怎么退敌,不想着怎么给前方将士筹集粮饷。忙着弹劾正在作战的将领。试问,水佳允,你又是何居心”

这话说的很毒辣,水佳允这种人,平时就靠着风闻奏事吃饭的。明朝这帮言官,都这个路子。就算是皇帝听不进去。也不会把他们如何。今天这个气氛有读不对了。

周延儒正要出来帮忙圆话,崇祯已经先开口道:“答不上来么那朕替你回答,”说着举起手里的一份明报道:“这份明报,从第一期到现在,每一期朕都拜读过。所谓国家大事。不过照抄邸报,说什么泄露国家大事,扰乱民心。朕听着都觉得可笑。试问各位,朝各级地方官,哪位没有将邸报上的事情说出去以朕看来,明报的这些消息,都是从哪来的,大家心里都明白。除了转载邸报上的消息。剩下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各位,谁能告诉朕,这些内容里头。哪有妖言惑众的地方水佳允,你说说吧。”

水佳允的脸一阵红一阵白,这个时候周延儒闭上了眼睛,心道这下麻烦了。周延儒是不可能受复社摆布的,这一读很明显。问题是,陈燮不接受他的“招揽”。这个把他激怒了。一直在找机会搞倒陈燮。赶上江南士林带头闹了起来,他是顺手推一把而已。甚至都没说什么话,就是一个默认的态度。那些跟东林关系不浅的言官。纷纷跳出来咬陈燮。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一次好像要出问题。崇祯在这个时候,是不会拿言官如何的,所以不屑的看了一眼水佳允道:“以后就算风闻奏事,也不能毫无根据的胡乱攀咬。”

散朝之后回到后宫,周皇后率众来迎,崇祯没去最近宠爱的田贵妃处,而是去了皇后那。没人的时候才对周皇后道:“这些言官,越发的不堪了。陈思华在旅顺激战,他们在后面扯后腿。这事情要是传到旅顺,让陈思华如何安心御敌当初留着东江镇,也是他们的意思,说什么御下之道在制衡。结果后金大军还没到,黄龙就向孙元化求援。真的以为朕不知道孙元化是怎么求着陈思华出兵的么”

“皇上息怒,言官风闻奏事,这是祖制。听一听,不坏事。臣妾不懂什么国家大事,也不懂什么制衡之道。就知道陈思华是个忠臣,皇上不会亏待忠臣。”

这话崇祯爱听,不爽的心情平衡了一些。对周皇后道:“东江孤悬海外,朝大臣多次提出裁撤,朕也不知道该不该。不过这个黄龙,身为一镇总兵,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