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之江山美人 > 分节阅读 146

分节阅读 146(2/2)

目录

这下王旭总算明白为什么别人会笑了,当即不由摇了摇头。“多谢孟德了,要不然今天还真是要闹笑话”

“你我还说这些干什么,快去站好,马上就要早朝了。”曹操急道。

“嗯”王旭也不拖沓,干脆得大步走了过去。

曹操见状,微笑着摇了摇头,也是站回了自己的位置。

这次果然没搞错,刚走到何苗身后的时候,原本站在第三位的那人对着他微微一笑,便缓缓退了一步。而身前的何苗和何进也是转过了头来,点头示意。

此刻王旭还真是有些感激曹操,如果不是他,等进入大殿之后,皇帝陡然让自己出列,结果却发现自己站在最后,那时候才不是一般的尴尬。

刚刚舒了口气,高高的石梯顶端突然走出一名宦官,扫视了群臣一眼,便拖着尖细的声音,大喝道:“陛下传旨,群臣入殿”

随着他的话音,位列四周的侍卫们顿时便开口传达起来。一声接一声,在空旷的宫殿门前,显得格外响亮,陡然升起一抹肃穆。群臣也是迅速停止交谈,队列瞬间变得齐整无比,满脸严肃。

随着大将军率先迈开脚步,六列官员顿时踏上了石梯,缓缓向着大殿走去。整个过程,除了静默的脚步声外,没有任何杂音。

第一次经历这种阵仗,要说一点也不紧张是假的,不过王旭终究还是很好的克制住了自己,脸上始终没有流露出任何异色,举止从容地跟随着队伍。

好在这个时候的朝议没有后世那么繁琐,群臣上朝都是跪坐在布褥上,不用站着三叩九拜,高呼万岁。王旭也坦然地做到了何苗下方的位置,而且这位置离皇帝的龙床很近,隔着空旷的中道,正对着的更是三公之一,让王旭很不好意思。

众臣静默地等待了没一会儿,皇帝便在两名宦官的陪同下缓缓走了进来。虽然不敢抬头直视,但是王旭的眼睛也不由自主地瞥了过去,但仅仅一眼,就是大失所望,这灵帝还真是缺少威仪。虽然穿着黑色的龙袍,头戴威严的帝冠,整个人也有那么一些尊贵的感觉,可是却没有多少皇者的气势。

更何况,这灵帝脸上苍白,脚步虚浮,也不知道究竟是纵欲过度,还是已经病入膏肓。不过想来也应该有病才对,毕竟历史上,明年这个时候他都已经要病死了。

随着皇帝坐下,那两名宦官顿时退到了龙床的两边,位于帝台的石梯中央。左边的宦官扫视了众臣一眼后,便立刻大声道:“朝议开始,三公禀报政事”

这朝议还真不是一般的枯燥,太尉、司徒、司空相继站了出来,禀报发生的大事,以及最新做出的重大举措。但王旭哪有心情去听那些,除了认识曹嵩,许相和丁宫还有点兴趣,根本就是听得昏昏欲睡。瞥眼看了一下帝台之上,高坐龙床的皇帝,也是好不了多少,直打哈欠。

好在事情并不多,很快便已经说完。随着丁宫也退回位置落座,灵帝几乎是不加思索地开口道:“有三位爱卿主持军国大事,朕甚感放心。不知诸臣可还有它事启奏”

“臣有事启奏”随着话音,文官最外面一列的中间位置顿时站起一人,快步走到中间跪伏于地。

“哦刘焉,你有何事”见是自己的宗亲,灵帝的态度倒是稍微好了一些。

倒是王旭在听到这话的同时,止不住细细地打量起了这人。原来这人就是位居九卿之一的太常刘焉,也就是刘璋的父亲。

“臣以为,当今叛乱四起,四方兵寇盛行,皆是由于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于离叛。宜在各州改置牧伯,总督一州之军政,并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天下可安。”刘焉头也不抬,跪伏在地上回道。

“噢”听到这话,灵帝顿时有些迟疑起来。片刻之后,却是开口问道:“诸卿觉得如何”

“臣反对”随着灵帝的话音,前太尉,现任大司农崔烈却是猛得站了出来,跪到中央道:“陛下,一州之地,何其广仅凭一人掌管军政大权,岂能明治况且如此一来,诸郡太守的作用势必减小,也不利于朝廷与各地的交流,恐怕他们也会反对吧”

但话音刚落,刘焉却已经抬起头来,义正言辞地望着崔烈道:“按崔公所言,那天下盗贼四起,该当如何各地太守碍于权限,只能固守本郡。而刺史本行监察职权,并无军政权利,虽然近些年,朝廷已经逐渐赐予统兵治政之权,但与诸郡太守却并无统属关系,无法集中物资兵员,也就无法平定盗贼。好比当年凉州刺史耿鄙为何阵亡如今并州刺史张懿又为何阵亡照此下去,如果天下各州皆效仿,该当如何”

“但为平定区区贼寇而置牧伯,实在不妥。州牧统管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果所任非人,或是存有歹心,岂非祸患”崔烈也是毫不相让。

随着两人的争执,众臣却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不过比较而言,还是支持刘焉的人比较多。

随着这番争论,灵帝也显得有些迟疑不决,半晌之后,却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陡然转头望向了王旭,笑道:“王爱卿,虽然你是平南将军,但也是一郡太守,统管地方,应该更为了解实情,不知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第二百二十七章朝堂之争

“这”灵帝突然转头询问自己,倒是让王旭有些措手不及,事前根本就没想到会撞到这历史上著名的“刘焉上书”一事,现在还被灵帝这么直言询问。而且随着灵帝发言,众臣也是立刻闭嘴,齐齐望了过来,整个大殿瞬间变得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就王旭心里来说,当然是一百个愿意,因为他自己还眼巴巴得等着灵帝改置州牧呢,那可是能够开府改制,名正言顺统管一州军政的官职啊。如果现在就能够得到,那起码少奋斗数年。

不过怎么回答却需要考究,刘焉是没安好心的,他本身是东汉末年,皇室刘家少有的深谋远虑之人。他知道天下必定要乱,而且灵帝扶不起来。所以才提出这个意见,最大的目的也不过是想自己求得一州,然后去当土皇帝而已,而历史也证明他是成功的

但自己却不同,如果因为自己一言,全国真的改置州牧,那可是大大的不妙。不说历史彻底改变,无法预测会走向何方。即便是按照历史的轨迹走,那也非常麻烦。因为等乱起来的时候,各州经过一段时期的稳定发展,都已经凝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那时就不是诸侯割据,而是诸国割据,很有可能形成春秋战国那样的局面,极难统一,那可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想到这些,王旭终于缓缓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躬身行到中间跪地道:“陛下,末将以为,崔大司农与刘太常所言皆有道理。对于刘太常所言,末将在平定区星叛乱时就深有感触,因为各部无法协调,物资无法统一调配,结果足足拖了数月才得以平定。而崔大司农所说也有道理,州牧权重,如果所任非人,那是祸患。所以,可以折中取之,在有必要的地方改置州牧,而不必要的地方则可以只任命刺史。”说完,王旭便低下了头,不再吭声。

那灵帝听到这话,顿时大悦,喜赞道:“王旭真是栋梁之才也,此法甚合朕意”说着,已是抬起头来看着众臣道:“天下叛贼四起,置州牧可以平定叛乱,乃是良策。但州牧权重,也应该慎重。所以,朕觉得王旭这个谏言很好,刺史可与州牧并置,视实情而定。”

这话一出,众臣皆是没有什么意见,纷纷应诺。刘焉本就是为自己,哪里管究竟是全部改置,还是只改置部分,只要恢复了这个已经废弃很久的职位,并且他自己能求得就行了,所以立刻心满意足地退回了自己的位置。崔烈倒是还有所不甘,只是见灵帝已经决定,众臣也认同,所以也只能无奈地退了回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