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分节阅读 176

分节阅读 176(2/2)

目录

孙元起对京中局势也小有耳闻,便插话道:“袁项城开缺回籍,就是满汉矛盾激化的表现”

杨度点点头:“不错。一直有谣传,说戊戌年政变时,是袁项城向荣文忠禄告密,才使得光绪帝功败垂成,被囚瀛台。摄政王是光绪帝的胞弟,隆裕皇太后是光绪帝的正妻,自然对袁项城恨之入骨。而且袁项城手握大量新兵,在军队中广置亲信,遍布私党,整个北洋军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

“即便把他调到军机处,人家假借庆亲王奕劻的权力,依然可以呼风唤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朝局。你说朝中的满清贵族们能不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么所以西太后一死,摄政王等立马动手。要不是袁项城交际广泛,加上汉人官僚救护,恐怕早就进棺材了”

孙元起皱着眉头:“既然袁项城已经打铺盖回家了,朝中那些人应该清静了吧”

“哼哼,”杨度冷笑几声,“你以为袁项城横行直隶中枢,就靠手里那些大头兵告诉你,袁项城的党羽密布朝野军中不说,像前几天刚革职的邮传部尚书陈璧,以及现任邮传部尚书徐世昌、民政部右侍郎赵秉钧、礼部右侍郎严修,奉天巡抚唐绍仪、黑龙江民政使倪嗣冲等都是袁党。如不扫除干净,那些大人怎么甘心收手”

孙元起咂咂嘴:看来此事一时半会儿消停不了。

杨度看了孙元起一眼:“你也别光顾着看热闹,小心自己也掉进去”

孙元起笑了:“皙子说笑了吧他袁项城倒霉,关我屁事总不能因为我和他见过一面,都是汉人,朝廷就把我发配充军吧要是这样,估计北京官员一大半都得吃牢饭。”

“倒不是因为这个,”杨度撇开扇子摇了几下,“同光以来汉人势力凡分三系:财源则南洋,军事则北洋,中枢则汉官清流。要说领军人物,则数袁项城、张南皮二人。如今袁项城已被排挤而去,只怕张南皮独木难支。即便勉强支撑,依照香帅那吹毛求疵的脾气,中枢也没有清静日子。你是香帅的故吏,少不得跟着吃些挂落。”

孙元起嘟哝着:“我能说我跟香帅只有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么”

杨度有些无语:“你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在湖北,他是总督,你是提学使;在学部,他是管部学士,你是左侍郎。别人眼里,你早已贴上了张党的标签,这是你想撇就能撇清的”

孙元起一肚子闷气:“他们怎么不说我是孙党喏,你看,寿州中堂是我叔祖父,他的孙子是我学生,我经常到廉子胡同,我们都姓孙这哪一点不比张党更光明正大、更理直气壮”

“可是寿州中堂没做过乡试主考,也没做过会试主考,只当过湖北学政,其余时间都在教光绪皇帝,根本没有什么门生故吏。加上他已经风烛残年,很少出现在朝堂之上,如何能自成一党”

孙元起只好怏怏地说道:“好吧,你说的一切都是对的。”

杨度以为孙元起是官场失意,反倒回过头劝他:“百熙不用介怀,这只是我的推测,想来满清贵族不会那么无智,在排挤袁项城之后又对香帅动手。如果再起冲突,进一步激化满汉矛盾,只怕会国将不国。”

孙元起有气无力地说道:“只怕想什么来什么。”

杨度顿时坐直身子:“须知满排汉,汉亦排满。当年刚毅曾说过,汉人强,满人亡;汉人疲,满人肥。自乾嘉以来,汉人事实上在慢慢变强,而八旗子弟则在慢慢腐化,这是大势。所以汉人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力,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地方士绅,乃至革命党人,无一例外。

“朝中满汉权争,治标不治本;革命党起事,则又太暴力;唯有推行君主立宪,既避免社会动荡,又能有效约束满清贵族的特权,尤其有利于汉人才俊在中枢大展拳脚。所以听闻预备立宪,大江南北翕然相应,各省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大力推动立宪进程。

“去年查封政闻社在先,今年又驱逐袁项城。如果再排挤张南皮,只怕天下汉人,无论汉大臣还是汉人士绅都会对朝廷失去信任。革命党人趁机而起,大清亡国就在这两年了”

第212章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一二、野渡无人舟自横

孙元起心道:摄政王是光绪皇帝他老弟、宣统皇帝他老爹,大清就是他们家小菜园子,人家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dankan只要不是外敌入侵、丧权辱国,大清亡不亡,关你我鸟事瞧你这副忧国忧民相,纯粹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在椅子上换个姿势,孙元起才说道:“我们俩都是打酱油的,就别操人家卖白粉的心啦”

“嗯,说什么”杨度没听懂。

“我说,这不是我们能操心的事儿。”

“怎么不是我们能操心的事”杨度皱着眉头,“百熙,你现在已经是侍郎,跟以前提学使可大不一样,遇到此等朝廷大事,循例是可以上奏的。”

杨度这么说,并非他对大清有多忠诚,只是在大清治下久了,习惯了,突然剧烈变动难免有所抵触。就好像住的房子年久失修,自己骂骂可以,如果别人替天行道突然拆了它,心中还是难以接受。

再者,在杨度替孙元起规划的人生中,可没考虑大清亡国这个变因。现在满汉矛盾激化,形势大有脱离自己预测的迹象,杨度难免想把它重新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

“上奏有用么如果上奏有用,还轮得到我写折子”孙元起伸个懒腰,“我们还是考虑我们自己该做的事情吧”

杨度也明白事已至此,非孙元起所能挽回,所以调转话题:“那你想做什么”

谈到正式话题,孙元起打起精神来:“京师大学堂实在太混乱,我想改革一下。”

“啊”杨度大吃一惊,“你想动京师大学堂”

不怪杨度吃惊。虽然清末大力兴学,各地大学堂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要说业内老大,还得数京师大学堂。按照张之洞最新制定的规矩,京师大学堂毕业生一律给予举人出身;其考列“最优等”的,以内阁中书尽先补用,并加五品衔;“优等”者以中书科、中书郎补用。这简直就是中央党校啊冲着这政治地位,其他学校如何能比拟

而且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也就是校长,是正三品,和各省提学使一个档次。但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是实缺京堂,比地方上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