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5(2/2)
几个少年如蒙大赦。
到了孙府门外,早有几个仆人迎上来侄少爷,您可来了,这些天老太爷一直念叨您呢”
在孙府上,老大人辈分最高,被仆人们尊称为“老太爷”;孙传楘这些“传”字辈的子侄,统称为“老爷”;至于和那些“多”字辈的第三代,即便三、四十岁,有了,依然只能被称作“少爷”。
“叔祖父他老人家最近身体如何”孙元起一边往院子里走,一边问前面领路的那个仆人。
“老太爷身体还算康健。前些日子偶感风寒,便一直请假在家将养,近来已经平复,只是冬天天冷,不太敢出来走动。”仆人恭敬地答道。
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踏进书房,一股热浪夹杂着木炭味便扑面而来,也不知这小小的屋子里到底放了几个火盆。老大人坐在太师椅中,身上盖着厚厚的毛毯,想来正在打盹。老年人都这样,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听闻门响,这才微微睁开眼,看了。
“叔祖父”孙元起连忙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给他磕了几个头。
“百熙,是你么”老大人一喜,就想站起身来。只是年老体衰,加上坐得久了,哪里坐得起来
孙元起鼻子一酸,连忙抢上前去,扶住老大人叔祖父,是我”
“呵呵,老了就不中用了,站都站不起来咯。”老大人有些无奈地摇摇头,“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句话差点没把孙元起的眼泪给撵出来。想想十年前在马神庙初次见面的时候,老大人是何等矍铄现在却衰惫如此,着实让孙元起兴叹。
孙元起连忙强笑着劝慰道:“叔祖父身体还硬朗得很呢等天气暖和了,调养一番,还能去马神庙看看。没准儿还能再捡一个侄孙回来呢”
第一八四章日下声交失马翁
老大人闻言也是微微一笑,然后用已经老花浑浊的眼睛打量了一番:“你是刚回北京吧”
“嗯“孙元起点点头,仔细给老大人掖好毛毯。老年人的身体很娇气,稍微冒点风,都是件不得了的大事。
“今天学部衙门应该还没封篆吧你去销假了么”老大人继续问道。
“没有封篆。我去销假的时候,南皮中堂和荣尚书都在。”
“如果老夫没记错的话,你这一次出洋,可比假期多了十多天。他们怎么说”
“我也问了,他们倒没说什么,只说不妨事。”孙元起恭敬地答道。
老大人沉思了片刻,然后用枯瘦的手指示意道:“百熙,趁着今天衙门都还办公,你赶紧写个自请处分的折子,递进宫里头。”
“”犯了错写自请处分的折子,类似于后世的检讨书,这规矩孙元起懂,而且对老大人的指示也不想违逆,只是有些不解,“大过年的,给宫里送这种折子,会不会”
如今慈禧老奶奶喜怒无常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这大过年的给她添堵,谁知道会不会惹来祸端
“不会”老大人的语气非常肯定,“太后对你还是很看重的,这点小事根本不算什么。你写了折子,她看到以后,只会认为你知道进退,没有恃宠而骄。如果你不写,她也不会知道,即便知道也不会说,只是哪天突然记起这茬儿,心里难免有个疙瘩。以后再遇到什么事,就不好说了。”
“我这就写。”桌上有现成的笔墨纸砚,孙元起扯过一张椅子,开始动手。
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么官也做了好几年,奏折的格式可不陌生。至于内容,老大人正半眯着眼睛,一句一句地口述呢
半个小时后,老大人戴上老花镜,接过孙元起写的奏折,仔细看了起来,还随口责道:“不错,不错百熙的字算是大有长劲,至少横平竖直,还算工整,勉强能看了。”
叔祖父大人,您老这是夸奖么
改了几个字句,孙元起又吭哧吭哧重抄了一遍,派人赶紧送到军机处,这事儿才算告一段落。
孙元起本来就是车马劳顿,加上奔波于学部衙门和廉子胡同之间,一上马车”依着车壁,顿时困意上涌睡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就听见车窗外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响成一片。孙元起刚醒,有些迷迷瞪瞪的”便问赶车的仆人:“咱这是到哪儿了我感觉都睡了一觉,怎么还没出城”。
车把式是孙府的老人,闻声笑道:“侄少爷,我们已经到了经世镇,马上就该到家了”。
“经世镇”孙元起这才想起来经世大学外面的那个小集市,怎么如今改名叫经世镇
车把式答道:“原先这里倒是没名字,后来人口多了,又靠近学校,德胜门外赶车的把式习惯把它叫成“经世镇”一来二去,就都这么叫开了。现在京城里一说“经世镇”大家伙都知道是这么个地儿,不会有第二家”。
“麻烦停下车,我下去走走”。孙元起吩什道。
这是节前最后一天,镇子上热闹非凡,各种商铺鳞次栉比,买卖年货的挤成一团。更令人惊奇的是,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青年穿梭于人群之中,用或熟练或生涩的中文和伙计们聊天侃价,周围过往的群众也丝毫不以为异。
见街上人多,车把式也下了车,牵着马跟在孙元起后面,颇为感慨地说:“十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