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分节阅读 141

分节阅读 141(2/2)

目录

吴老:我能上这样的大学,关键不在我有多聪明、有多刻苦,而在于因缘际遇。我父亲吴宗濂,字挹清,号景周,是清朝的监生。他早年就海广方言馆、北京同文馆,学习法语和俄语。毕业后就出任使馆的翻译和随员。在二十世纪初,曾先后担任驻法使馆秘书、驻西班牙使馆代办、英法比意德五国留学生监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在上海广方言馆毕业后,才来到法国上大学。

记者:即便如此,当时能在法国上大学也是很了不起的。据说,在成立中国科技学会之前,您和俞同奎俞老、利寅利老、李景镐李老等人曾想组织一个学会

吴老:是的。那年夏天,同样在法国学化学的希同兄李景镐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便找到我们几个,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研究化学的组织。当时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留学欧洲的人也少,再加上我们毛头小子根本没号召力,只有通过同学、同乡和之间的相互介绍,经过小半年的努力,才勉强凑足十来个人,预备圣诞节在巴黎成立“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

记者:后来呢

吴老:到了十月间,我们获知百熙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要到欧洲来,大家都非常高兴,便准备邀请他参会。你们也,百熙从1898年开始便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并先后获得科普利奖、戴维奖、诺贝尔奖等重要奖项,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如果他能参会,一定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会的声望,推动学会的发展。

记者:在此之前,您有听过百熙的大名么

吴老:当然听过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用的几乎都是百熙编写的教材。后来到法国学化学,教授听说我是中国人,还非常不解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都是你们中国约翰逊教授的理论。你还舍近求远,跑来法国学习呢”

记者:如果我没记的话,百熙是在当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抵达法国马赛的吧那时候你们去邀请他的

吴老:百熙是在十一月底到的马赛,不过我们当时没能去见他。

记者:为

吴老:因为那时候百熙除了是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还是湖北提学使,类似于今天副省长一级的高官,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哪敢随便去见他当时我们的打算是,在他去瑞典的路上,让我父亲和他先通个气。那时候我父亲是驻奥地利代办,和他比较能说上话。这样等他从瑞典,我们就可以去拜会并邀请他了。

记者:从后来的情况看,你们的打算没有成功。

吴老:是啊,我们打算得非常完美,可是事情发展太出人意料。百熙先是考察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工业,之后直接奔赴瑞典,我父亲根本没见着他。等他到了瑞典,恰逢瑞典国王去世,颁奖仪式取消,他便急匆匆往回赶;等到了德国,英国又来电,说他得了科普利奖,催他赶快到伦敦,他直接从汉堡上船,这样我父亲又没见着他。

记者:这还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啊

吴老:那时候距离开会不到十天,我们也是措手不及。好在参与筹建化学会的俞星枢俞同奎、利寿峰利寅二位都在伦敦,便通过李泽民兄见到了百熙,说明了来意。

记者:然后百熙便建议成立中国科技学会

吴老:百熙听了星枢兄的邀请,略微一想,便提出了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的设想。你们应该,维持学会运转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为此,百熙当场便捐出了他刚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

记者:这则小故事已经收入了现今的小学课本。不过最近有人指出,这可能杜撰出来的

吴老:污蔑造谣无耻我做当时的亲历者,我可以用人格担保,百熙绝对是当场全额捐出他刚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现在有些人,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人民的粮食,就是不干为国为民的事儿。每天里就是听几则不实的消息,写几篇骂人的文章,哗众取宠,恬不知耻。还以他们可伶的道德水准,去臆测前辈们做过的丰功伟绩,真真是以蠡测海、坐井观天而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根本不顾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随意歪曲事实,刊登不实消息,更是罪不容诛你们一定要把我这些话刊登出去,不要删。我倒要看看,都是哪些跳梁小丑会跳出来

记者:好的一定,一定。吴老,您是时候接到开会通知的呢

吴老:我是在12月20号前接到伦敦的电报,当时还颇为吃惊。稍作收拾后,便迅速赶往伦敦。

记者:为会吃惊

吴老:因为会议最初是定在巴黎召开的。要在清末留学国外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平日生活费都是靠政府拨给,很少有充裕的时候。巴黎和英、德、比、意等国距离大略相当,这样可以使得大家的差旅费均摊,避免部分人负担太重。英国孤悬海外,英镑汇率又高,如果在英国开会,差旅食宿费用暴涨,我们怕大家承担不起。

记者:最初你们还不百熙捐出了15万瑞典克朗奖金的事

吴老:是的,正如那则故事所说,孙曾嘱咐星枢兄,要求不要公布是捐赠人,以免别人误解。此外,我们还担心成立这样一个大的组织,会不会有妨碍清政府对于这类组织可是非常敏感的再说,这样一个太笼统的组织,会不会因为内容太芜杂,而导致松散无凝聚力呢我们心里有些没底。

记者:直到了解中国科技学会下辖各种学会为止

吴老:对,等赶到伦敦参与各级学会组建工作之后,心中大石才落了地。

记者:你最初是负责筹建中国化学会的吧

吴老:是啊。最初筹建中国化学会的有七个,等到了伦敦,除了星枢、寿峰两位仁兄负责科技学会整体协调工作外,我和谨庸陈传瑚、亚静陆安、运华荣光、希同李景镐等五个都参与到化学会的筹建当中。

记者:那化工学会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