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楚君轶事 > 第127章 募集修路钱

第127章 募集修路钱(1/2)

目录

在亚尔乡政府的会议室里,今天召开的是乡政府办公会议。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关于各个企业共同分摊“幸福路”的修路资金。

尕依提坐在会议桌的首位,目光扫过众人,说道:“楚乡长提出的方案,大家也都清楚了。这条路是全乡的大事,关乎我们未来的发展。于书记的建议是从全乡的角度出发,确实更合理。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副乡长杨益民说:“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交通条件,这条路修好了,对企业也是有好处的。企业办要派人多跟企业沟通,把我们的难处和这条路的意义讲清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乡企办主任任金波担忧地说:“亚尔乡的乡镇企业盈利的没有几家,这样分摊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毕竟,现在大环境都不太好,企业也有自己的难处。”

尕依提乡长点了点头:“这个问题我也考虑到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下发文件要求企业赞助,还是要先组织一场全乡企业座谈会,把我们的想法和计划跟他们讲清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企业确实有困难,我们也可以适当调整赞助金额。”

经过一番讨论,乡政府最终决定按照于江涛的方案执行,并决定在本周内召开全乡企业座谈会,向企业代表详细说明道路施工的意义和资金缺口问题,争取他们的支持。

散会后,在走廊,杨益民把楚君拉到一边,低声说道:“县财政局我已经去了两趟,路局长已经答应付清那12万元余款。”

楚君一听,脸露欣喜之色,连忙问道:“那太好了!那他什么时候拨付?”

杨益民面露难色,欲言又止。楚君见状,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便再三催促道:“到底是什么情况,你快嘛。”

杨益民犹豫了片刻,才压低声音说道:“同意拨付是一回事,真正拿到拨款单又是另一回事。我跟路局长打交道几十年了,太清楚他的秉性了。要是不‘意思意思’,他是绝不会痛快签字的。”

楚君皱起眉头,追问道:“你的意思是……”

杨益民叹了口气,声音更低了:“路局长这个人,向来比较讲究‘礼尚往来’。上次我去催款,带了两条‘云烟’,花了两百块钱,这才勉强让他答应了。我琢磨着,这12万元对我们来说是笔救命钱,要是真因为这点‘意思’拿不到手,那可就太可惜了。”

楚君听完杨益民的话,心里五味杂陈,忍不住暗骂:这个路局长实在可恶,财政拨款也敢伸手要回扣,真是胆大包天!这种“意思”分明是严重违背组织原则和做人底线的。

他沉默了一会儿,语气有些沉重地问道:“杨乡长,你估计得多少钱才能搞定?”

杨益民苦笑着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说道:“花不了多少。乡里穷,路局长应该清楚。请他吃顿饭,买两瓶酒,再送一份红包,两千元能打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这种现实的无奈接受。

严格说起来,两千元对于楚君个人来说或许只是个小数目,但对于山口村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山口村本就贫困,村民们辛勤劳作,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而亚尔乡更是贫困乡,连扶贫款都要被“揩油”,这种行径实在令人愤慨!

楚君心中满是无奈和愤怒:为什么基层工作总是要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困扰?为什么老百姓的血汗钱,总是要被这些蛀虫惦记?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吗?他的心里想着:或许,改变需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努力,也总比坐视不管要好。

楚君无奈地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好吧,下午我让齐博把2200元现金送来交给你。你想办法开上一张发票,他们公司好上账。”

杨益民听了,脸上瞬间露出喜色,连声道:“放心吧,楚乡长!这个‘糖衣炮弹’打出去,12万元很快就会到账。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几天后,座谈会如期举行。乡政府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全乡各个乡镇企业的代表,因为来之前,企业老板已经知道了是关于赞助修路的事情,因此气氛显得有些紧张。

尕依提乡长首先发言,他详细介绍了山口村山路施工的进展情况和资金缺口问题,然后说道:“各位企业家,这条路对全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山口村等三个村的出行问题,更关系到全乡的经济发展。我们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共同为这条路的建设贡献力量。当然,我们也会充分考虑大家的难处,如果有企业确实有困难,可以适当调整赞助金额。”

楚君接着补充道:“我们理解企业的难处,但希望大家能从全乡发展的大局出发,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条路修好了,对大家都有好处。而且,我们承诺,以后在全乡的投资项目中,会优先考虑支持修路的企业。”

企业家们听完后,纷纷开始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有的企业家点头表示理解,有的则面露难色,低声商量着什么。

经过一番讨论,建筑商包工头周三全提出:“尕依提乡长,我们理解这条路对大家的重要性,也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不过,企业规模不同,资金实力也不同,希望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尕依提乡长点了点头:“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可以根据企业规模进行分级,这样更加公平合理。”

最终,在乡政府的协调下,企业家们达成了共识。靠近山口村等三个村的12家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分成两个等级:规模较大的企业出资1.5万元,规模较小的企业出资1万元;全乡其他企业则分成三等,分别出资8千元、5千元和3千元。

经过这次协商,乡政府最终成功募集资金16.8万元,资金在一个月内缴齐。企业家们纷纷表示,虽然资金上有一定压力,但为了家乡的发展,他们愿意共同承担这份责任。

会议结束后,楚君和尕依提乡长相视一笑,眼下这道坎算是过了,两人如释重负。楚君说道:“尕依提乡长,现在能想的办法都用了,企业那边的资金也落实了,剩下的资金缺口,看来只能向县政府申请了。”

尕依提点了点头,说:“是啊,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条路已经开始动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这条路修完。托乎提县长是个很认真的人,文字材料上你一定准备得详尽一些,把施工的进展情况、工程总价、预算明细、资金缺口以及目前的困难都要详细、真实和完整地写清楚,争取能说动县里领导。”

楚君沉思片刻,说道:“我建议我们一起去县里汇报。光靠书面材料可能不够,我们还是应该争取把托乎提县长拉过来到现场看一看,或许他有了直观感受,会更理解我们现在面临的处境。”

尕依提点头道:“嗯!说得对,现场的情况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具有说服力。我马上去联系政府办公室,看看能不能见县长一面,争取县长本人能现场来看看。”

楚君补充道:“对,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现场的讲解资料,把施工的难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全乡的意义都详细展示出来。这样县长不仅能直观地看到问题,还能感受到我们修路的决心。”

尕依提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吴其雨的电话。一番沟通后,他挂断电话,脸上露出难色,说:“托乎提县长外出了,要一个星期后才回来,我已经跟吴主任说好了,只要托乎提县长一回来,立马联系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