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紧迫而困难(2/2)
他吃了一口饭,接着说:“你修路,我全力支持,也会全力配合。不过,我得把乡里的实际情况给你讲清楚。乡政府账上现在只有两万元,其中一万四千元得发给乡干部工资,剩下的六千元加上农行捐的三万元,总共三万六千元。这三万六千元里,还得拿出三千元给周三元,让他组织木工、铁匠、泥瓦匠把乡中学的设施全部维修一下,不然学校就没办法正常运转了。剩下的三万三千元,得用来发乡中学三个月的工资,不然老师全跑了。你要是不信,一会儿咱们去会计那儿去看账。”
楚君听完,沉默了片刻。他深知尕依提所言不虚,乡里的财政状况确实捉襟见肘,每一笔开支都得精打细算。但他也清楚,修路对山口村的意义重大,村民们盼着这条路盼了很多年。如果就此放弃,不仅辜负了村民的期望,山口村的发展也会陷入困境。
楚君没想到,农行捐来的三万元,尕依提乡长真正用在学校设施改造的只有三千元,剩下的全被发了工资。捐款被这样使用,这让楚君很意外。但想想乡政府财政面临的处境,他只能无奈地沉默。他深叹一口气,说道:“尕依提乡长,我明白乡里的难处,也理解资金的紧张。但修路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山口村的村民等不起。乌拉台村的艾尔肯老汉不是说了吗,下星期一他还要到乡政府来。我有个想法,现在我们先别去考虑修路资金的问题,那是后面的事,我们可以一步步解决。现在最紧要的是,山口村这条路是修还是不修?起码乡党委、乡政府得有个明确态度。”
尕依提心里冷笑一声,修路是大政方针,领导班子一行人谁敢反对?楚君还是太年轻、太天真。让他碰碰壁也好,让他见识一下世道的艰难!他颇具深意地一笑,说:“你说得很对。这样,下午上班,你就去找于书记,看看他是什么态度。他要是同意,那事情就好办了;他要是不同意,我再出面去做工作,这样也好有个回旋余地。”
杨益民在一旁点头附和:“尕依提乡长说得对。”
话说到这个份上,楚君也只好无奈地同意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楚君略显疲惫的脸上,却也掩盖不住他眼中那股执着的光芒。
下午一上班,楚君带着记事本,走向于江涛的办公室。于江涛的办公室门虚掩着,楚君轻轻敲了敲门,听到里面传来一声浑厚的“进来”,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楚君脸上带着微笑,认真地说:“于书记,你好,我来向您汇报工作。”
于江涛正坐在办公桌前,低着头专注地翻阅着一份文件。听到楚君的声音,他微微抬起头,眼神有些意外。按常理来说,新上任的乡领导大多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先熟悉一两个星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怎么也得半个月之后。像楚君这样在上任的第一天就来汇报工作,确实不多见。
不过,于江涛很快反应过来。楚君毕竟不同于那些新上任的干部。他一直在亚尔乡工作,只是从银行调到了乡政府,工作性质并无太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前来汇报工作,也在情理之中。
他合上手中的文件,靠在椅背上,目光在楚君身上停留了片刻。楚君的谦卑态度让他感到一丝欣慰。于江涛微笑着赞许道:“楚乡长,你刚上任第一天,就来汇报工作,工作热情值得肯定,这很好!大家都是班子成员,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楚君说:“于书记,周一乌拉台村的部分村民跑到乡里静坐,他们提出的诉求就是要求乡政府把村里的那条山路修好,方便村民出行。他们静坐的方式虽然不对,但是村民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他们还提出,下周一还会来乡政府看我们的行动。”
“这件事我早在山口村蹲点时,村民对此事就多有抱怨。我听村民说,山口村的修路的问题,十几年前就被提出来过,多次被拖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钱,这事拖得太久。村民们都盼着这条路,这条路修好了,不仅能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还能带动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这是山口村的希望,也是我们作为乡干部的责任。于书记,希望乡党委能够慎重考虑村民的意愿。”
于江涛点头,笔在本子上记着,脑子里思考着楚君的话,这才说:“楚乡长,你的心情我理解,山口村要修路,这件事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乡党委也会大力支持的。但修路不是一件小事。资金、人力、物力,哪一样都需要精心筹划,乡里的财政状况不说你也清楚,现在连乡中学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修路需要的资金都是上百万的,这钱从哪里来?”
楚君早料到对方会有这样的答复,来之前他已经想好了说辞。所以,这次说话他艺术了很多:“于书记,我明白乡里的难处,就是没钱。但修路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山口村的村民等不起。我刚才和尕依提乡长也谈过,虽然资金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修路是一件大事,此事必须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推进,才能确保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才能保证在修路这件大事上不犯或者少犯错误!”
楚君这次总结了原先的教训,提到乡党委时,他临时把原先的说辞“乡党委、乡政府对于修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改成了“修路必须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很显然,于江涛对于楚君的这种说法非常满意。
于江涛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楚乡长,说得对。修路是大事,必须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推进。这样,我们才能统筹安排,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楚君见于江涛态度缓和,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于书记,修路不能只靠乡政府财政。村民修路的迫切愿望,是我们乡干部工作的动力。我们可以动员干部,走家串户,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让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山口村附近大小企业有十几家,我们也可以找他们募集,修路的意义老板们都清楚,相信让他们出钱支持应该问题不大。”
于江涛听后,点了点头:“这个想法不错。村民是直接受益者,让他们参与进来,既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又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至于企业集资,我们可以先开个座谈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
楚君接着说:“现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修路是一项利民工程。县交通局每年都会有一些政策性改扩建修路资金,我去跑跑,或许能争取到一点。我们以亚尔乡政府的名义,把修路的计划和方案形成文件上报里玉县政府,申请专项修路资金。”
于江涛沉吟片刻,点头赞许道:“楚乡长,你这想法很好。修路确实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能只盯着乡里的财政。这样吧,你先回去把修路整理出一个方案,包括资金来源、施工计划、预期效益等,我们再开个乡党委会议再讨论。你就是问上面要钱,你也要有文字性的材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