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关中赈灾(2/2)
此刻,朝会聚焦的核心议题,便是大宋与西夏之间究竟该战还是该和。
但见赵恒神情凝重,缓缓启口道:“那西夏贼寇实在猖獗,竟敢肆意妄自称帝,此等大逆不道之行径,朕绝难姑息容忍!这一战,已然势在必行。然而,究竟该如何谋划这场战事,还需诸位宰相以及英国公一同商议,拿出一个周全之策来。”
赵恒这话一出口,恰似在朝会之上敲响了定音鼓,一下子就给整个讨论定下了基调。
毕竟皇帝都已然明确表态这仗非打不可,那余下的臣子们要做的,自然就是绞尽脑汁,琢磨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来。
就在此时,寇准不紧不慢地从群臣之中站了出来,恭敬地向赵恒行了一礼,而后缓缓说道:“陛下圣明,西贼的确嚣张至极,必须予以痛击,以正天威。
然而,眼下关中地区民乱未平,这犹如大宋腹地的一颗毒瘤,若不先行铲除,诸多隐患便会接踵而至。一旦民乱不息,各地的兵马想要顺利齐聚一处,恐怕难如登天,物资的运输调配也会如同乱麻一般,难以顺畅进行。
所以,依臣愚见,在出兵攻打西夏之前,当务之急乃是尽快平定关中民乱,稳固后方,如此方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力应对西贼。”
赵恒缓缓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道:“寇相所言,的确是老成谋国之言呐。朕近日查阅吏部与户部呈上来的奏章,细细了解后才发现,这关中民乱的根源,竟是当地知州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在这灾害频发的艰难之年,不仅不加以赈济安抚,反倒做出诸多举措,生生激起民变。
朕已然下令,将这些渎职的官员押解进京,以正国法。只是如今民乱之势已深,不知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应对?”
寇准微微皱眉,继续说道:“陛下,当务之急,可先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关中,带去朝廷的赈济物资,以解百姓燃眉之急,安抚民心。同时,再调遣附近州县的少量精锐兵力,威慑乱民。”
实际上,在赈济灾民这事儿上,大宋朝廷那可谓是“老司机”,经验丰富得很。
这赈灾的事儿告一段落,紧接着就是安抚工作。
而最后一招,堪称大宋朝廷解决流民问题的“妙招”。
那些因为灾荒失去田地,四处流浪的流民,会被纳入禁军队伍。
这一套成熟的操作流程,也算是大宋朝廷在应对灾荒、稳定局势方面的“独门秘籍”了。
然而,这次情况却格外棘手。只因西夏反叛,关中地区一下子从内地变成了边境。如此一来,派谁前往关中赈灾,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疼不已的难题。
赵恒想到此处,眉头微微皱起,缓缓开口道:“这关中地区,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关系着我大宋边疆安危。不知诸位爱卿,哪位愿意挺身而出,前往关中主持赈灾事宜?”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面露难色。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时,只见一人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此人正是御史韩良,他拱手行礼,朗声道:“陛下,臣御史韩良,愿举荐一人。”
赵恒微微一怔,目光轻轻落在韩良身上,问道:“爱卿所举荐者何人?”
韩良说道:“陛下,臣举荐新科状元郦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