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找寻贤才(2/2)
笔停在一个名字上“陈忠。”细细回想着,文德三十年被流放,叹了口气,虽然看过这些,但时间太久了他想不起来了“去查”还是决定安北去查,总比自己瞎猜的好。
除了他还有谁呢,谁能担得起这个身份呢,姜珩感觉他头发都要掉光了,如果张宁还在的话,就不用发愁了,张宁,对啊,他说过他有个孩子才华出众,他把这个事给忘了,出不出众问问就是了“去丞相府传张昭”江华领命迅速赶往丞相府,姜珩做事从来不喜欢拖拖拉拉的。
张昭听到江华的话,有些意外,这么久了,他以为皇上忘了,前段时间都传姜珩要去世了,给他急的,姜珩要是去世,丞相府彻底完了。赶紧整理好衣冠跟着江华入了宫。
张昭见到皇上,恭敬行礼。姜珩开门见山说道“你父亲说你很有才,朕问你一题”张昭不明所以,叫他过来就是提问题的吗“臣洗耳恭听”看他波澜不惊的样子,姜珩有些意外,张昭未做过官,也算第一次这么直面姜珩,倒是不卑不亢“何为治国之要?”“治国之要,在于得人心、用贤才,兴教化、平刑罚。”张昭回答得简明扼要,姜珩勾唇笑了笑
“朕杀了那么多人,听闻民间名声不太好啊,朕该怎么办”张昭稍加思索,便谨慎地回答道“陛下若能广施仁政,减轻赋税,多听民意,自然可得民心。至于民间之言,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公正司法,久而久之,民自会理解陛下的苦心。”姜珩轻笑“知道江予吗”
姜珩突然转移话题,张昭楞了一下,江予是右丞相,纵然他不做官,也是了解一些的,点点头“江予结党营私,以丞相的身份把控了吏部,有才之人却难以施展才华,你说朕该如何处理他”说完看着他的眼神有些戏谑,张昭有些犹豫,结党营私这么大的罪名,按理说应该是砍头的,但看姜珩的神色,似乎并不期待他给出斩钉截铁的答案。张昭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若欲整治官场,恐怕需从上而下,先立规矩,再寻良才,逐步替换,不可操之过急。但江丞相也是老臣,若能悔改,留其一条生路,也是陛下仁德之体现。”
肚子里有点墨水啊,书没白读,姜珩对张昭的见解颇为赞赏“如今官场的风气,朕施行仁政有用吗?”张昭听到这话,不知道怎么说,在他看来,如今朝堂乃至天下乌烟瘴气,贪腐成风,皇上就该铁血手腕,杀的那些人又不是好人,但是他说了他觉得皇上现在这样就很好,会不会觉得他是在讽刺他是杀人狂魔。
张昭沉吟片刻,然后诚恳地回答道:“陛下,仁政是根本,但治国还需铁腕与仁慈并行,以雷霆手段肃清腐败,再辅以仁政以安民心。两者相辅相成,方能长治久安。”姜珩被他的谨慎逗笑了“好了,你先回去吧”张昭疑惑地来又疑惑地走,回到府上,家人都问皇上召他是什么事,张昭摇摇头,他也不知道皇上会不会用他,成夜成夜的睡不着。
官员的名册都快被姜珩翻烂了,他心中暗自盘算,权衡着每一个官员的才能和品行,终于安北把陈忠的信息呈上,他记得没错,就是文德三十年被流放到极寒之地,因为年轻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人,父皇就把他流放了,他命也是大,如今已经六十有一还健在,姜珩细细浏览了陈忠的资料,重新召回他,他会不会害怕,不敢回来,回来也不敢直言进谏了,毕竟自己原来也杀了不少御史。
姜珩思量之后,决定亲自写信给陈忠,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期望,信中,姜珩不仅赞扬了陈忠当年的勇气和正直,更表达了如今朝中乌烟瘴气,更需忠臣直言献策的迫切之情。他诚挚地邀请陈忠重返朝廷,担任太子的老师”姜珩深知,陈忠若能回归,将为朝廷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他愿意承担风险,希望陈忠能以自己的才德,帮助他肃清朝政,恢复国家的清明。
但当年害他的人终究还有在朝的,他也不确定陈忠会不会回来,重新和这些人斗。即便如此,姜珩依旧寄出那封满载希望的书信。他清楚,陈忠的回归,不仅是对自己治国理念的一次检验,更是对朝堂旧有势力的一次挑战,他也可以利用给他翻案,清理朝堂。
让安北把信送了出去,有些郁闷的看着窗外,朝中折损的那么多人手,他得花多长时间才能补上啊,要不要提前科举,随即又否定了,他提前不是就打乱那些学子的学习计划了,姜珩叹了口气,有些烦躁,李玄,你怎么就死了呢,朕还没折磨你,报复你。
每天翻看着名册,内心越发着急,朕的人才呢,上朝时一直臭着脸,浑身散发着冷气,大臣们战战兢兢,连最敢言的御史也噤若寒蝉,不知道皇上又犯什么病了,阴森森的,大臣们更小心翼翼地揣摩圣意,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就成了出气筒。
姜珩的焦虑与日俱增,国事如山,而人才匮乏,他不禁怀疑自己的治国之术。他深知,若无贤臣辅佐,纵有雄才大略亦难成大业,一想起这事就对李玄的恨多了一点,退位就退位,你杀那么多大臣干嘛,他要是登基不用人吗?
赵嫱倒是挺合适的,但是他想把赵嫱培养成丞相,周回祖上做过官,姜珩害怕他给姜炜洗脑,让他周家重回当年之辉煌,至于温落,姜珩摇摇头,过于谨慎,难以成大器。等陈忠回来,看他有没有推荐的人才,张宁走的时候,实在太过匆忙,许多事宜未及交代清楚。
张宁真的没给他留什么东西吗,好歹扶持了他近十三年,还是得问问张昭,或者在张宁屋子里找找,看看有什么智慧锦囊。盼来盼去,终于等到了陈忠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