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八十三章 朱允熥:你们受苦了,朕来晚了!

第八十三章 朱允熥:你们受苦了,朕来晚了!(2/2)

目录

“让倭国彻底成为我大明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建设工作的推进,倭国这片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农田里渐渐长出了嫩绿的庄稼,城市中也有了崭新的建筑。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杨士奇、杨荣、杨溥的精心谋划和郑和建设兵团的辛勤付出。

郑和将这一切的情况都传回了金陵,让陛下看看倭国如今的情况。

……

在金陵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朱允熥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拿着郑和从倭国加急送来的奏疏。

看到奏疏中提及倭国局势已大半平息,杨士奇、杨荣、杨溥积极恢复生产建设。

郑和顺利组建起倭国建设兵团并有序开展工作。

朱允熥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

“郑和等人不负朕望,在倭国干得不错。”

朱允熥放下奏疏,轻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臣子们的赞许。

然而,他并未就此满足,作为大明的君主,他深知建设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周全的谋划。

朱允熥起身走到书桌前,提笔开始书写关于建设兵团的建议。

他思索片刻,先写道:“建设兵团当以纪律为本,令行禁止,方可高效行事。”

他认为,一支纪律严明的建设队伍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

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避免混乱和失误。

紧接着,又陆陆续续的写了一些。

写完建议后,朱允熥仔细审阅了一遍,觉得无误后,将宣纸吹干,折叠好放入信封中。

他叫来一名亲信太监,郑重地将信封交给他,说道:“你即刻选派信使,将此信送往倭国,亲手交给郑和。”

“不得有丝毫延误,这关乎倭国建设的大局。”

亲信太监接过信封,单膝跪地,恭敬地说道:“陛下放心,奴才定当完成使命。”

说罢,他迅速退下,去安排信使出发。

赵谦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宫殿,他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陛下,军校选址的那片土地已经修整完毕,接下来便可动工建设。”

朱允熥听闻此消息,他的眼神亮了起来,轻轻点头道:“甚好!”

这军校,就叫大明金陵军事学院。”

稍作停顿,朱允熥又接着说道:“那些参与建造的百姓,切不可亏待了他们。”

“提高他们的俸禄,在吃喝方面也要给予优待。”

“朕要让他们知道,为这军校出力,便是为我大明出力,朕不会让他们寒心。”

赵谦连忙应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传达旨意,定让工匠和百姓们感受到陛下的关怀。”

他深知,朱允熥此举不仅是对百姓的体恤,更是为了激励他们用心建设军校。

朱允熥看着赵谦,目光中带着期许:“这军校意义重大,关乎我大明未来军事人才的培养。”

“你督促着些,务必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赵谦领命,再次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定会日夜监督,确保军校能早日建成。”

说罢,他缓缓退下。

建设大明金陵军事学院的百姓们得知陛下不仅给他们提高俸禄,吃喝上还给予优待,顿时喜出望外。

在工地休息的间隙,大家围坐在一起,纷纷夸赞起朱允熥来。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匠,用粗糙的手抹了抹额头的汗水,咧着嘴笑道:“陛下真是仁义之君。”

“咱这些泥腿子能得到这般待遇,都是托了陛下的福。”

“这军校咱一定得好好建!”

旁边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跟着附和:“是啊,陛下心里装着咱老百姓。”

“咱要是不卖力,都对不起陛下的这份心意。”

“没错没错,有陛下的关怀,咱干活都更有劲儿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朱允熥的感激与夸赞之情溢于言表。

消息迅速在金陵城传开了。

不少百姓都在打听军校建设还招不招人。

负责此事的黄观站在工地前,看着围拢过来询问的百姓,高声说道:

“还要人!只要大家有力气、肯吃苦,都可以来为这军校建设出份力!”

此言一出,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原本就对参与建设充满期待的百姓们,纷纷摩拳擦掌。

一时间,报名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大家都怀揣着对朱允熥的感恩和对建设军校的热情,希望能为大明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观看着这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深知,在陛下的感召下,这军校建设必将顺利推进,而大明的军事人才培养也将迈出坚实的一步。

……

金陵城郊,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大明金陵军事学院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百姓们充满干劲的脸庞,整个工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朱允熥从琼州府带来的能工巧匠,以及新工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炮轰金陵城,随后用水泥快速将金陵城墙建设好,就是这些发挥了用处。

这是当初朱允熥为了建设琼州府特意培训的人才,特意打造的工具。

还有更加先进的修建方式。

在工地的最前端,是地基挖掘的区域。

数十名百姓手持改良后的铁镐,整齐而有力地刨着地面。

铁镐与坚硬的土地碰撞,发出“砰砰”的声响。

他们排成整齐的队列,有节奏地挥动着手臂。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顺着脸颊滑落,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动作。

在能工巧匠的指挥下,他们按照精确的测量标记,将地基一点点地深挖下去,为军校的稳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远处,木材加工区一片繁忙。

粗壮的原木被整齐地堆放在一旁,百姓们在工匠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着双人拉锯。

两人一组,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双手紧握锯柄,身体随着拉锯的节奏前后摆动。

拉锯在木材上快速地来回移动,木屑纷纷扬扬地飘落。

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每一次拉动都力求精准,将原木锯成大小合适的木板和木梁。

旁边的工匠则拿着墨斗和斧头,对锯好的木材进行精细的修整,确保每一块木材都符合建设的标准。

砖石砌筑区域同样热闹非凡。

百姓们将调配好的灰浆均匀地涂抹在砖块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砖块垒砌起来。

他们的动作熟练而敏捷,工匠们穿梭其中,不时地检查墙体的垂直度和砖块的排列是否整齐。

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指导百姓进行调整。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面面高大而坚固的墙体逐渐拔地而起。

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的神情,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军校的建设中。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虽然身材不算高大,但力气却不小。

旁边的同伴笑着对他说:“瞧你这干劲儿,都快赶上头牛啦!”

小伙子咧嘴一笑,回答道:“这可是为咱大明培养人才的军校,我当然得使出浑身的力气!”

在工地的休息间隙,百姓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他们谈论着军校建成后,将会培养出多少优秀的军事人才,将会为大明的繁荣稳定做出多大的贡献。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休息过后,百姓们又迅速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建设工作中。

在大明金陵军事学院热火朝天的建设进程中,虽有工匠带来的新方法和新工具助力。

但仍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诸多困难与挑战。

木材方面,随着建设的推进,对优质木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然而,周边山林中符合规格的树木数量有限,且砍伐和运输面临重重困难。

一些树木生长在地势险峻的深山之中,砍伐后要将巨大的原木运出山林并非易事。

山路崎岖狭窄,运输车辆难以通行,百姓们只能依靠人力和简陋的工具,将木材一点点地搬运出来。

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导致木材供应时常出现短缺的情况,使得木材加工区不得不时常停工等待。

砖石的供应同样紧张。

烧制砖石需要大量的黏土和燃料,而合适的黏土矿源距离工地较远,运输成本高昂。

同时,烧制砖石的窑炉数量有限,烧制过程也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一旦出现失误,烧制出的砖石就会不合格。

这导致砖石的产量无法满足建设的需求,墙体砌筑工作时常因为砖石供应不足而放缓进度。

建设期间,天气变幻无常,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夏日,骄阳似火,酷热难耐。

百姓们在烈日下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一刻也不敢停歇。

高温不仅容易导致人员中暑,还会影响建筑材料的性能。

调配好的灰浆在高温下容易快速干燥,导致黏性下降,影响墙体的砌筑质量。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百姓们不得不频繁地给灰浆浇水保湿,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倾盆大雨常常不期而至,将工地变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

地基挖掘区域被雨水灌满,百姓们不得不先将积水排出,才能继续挖掘工作。

砖石和木材也容易被雨水浸泡,导致损坏和变形。

为了保护建筑材料,百姓们需要搭建临时的遮雨棚,将材料妥善覆盖起来。

同时,雨中施工也增加了安全风险,百姓们在湿滑的地面上行走和操作,容易摔倒受伤。

尽管能工巧匠带来了新的建设方法和工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

在建造高大的教学楼时,如何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传统的砌墙方法在应对高层建筑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采用新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

能工巧匠们日夜钻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多次试验,才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百姓们并没有退缩。

他们在能工巧匠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这天,朱允熥来到了工地。

听到陛下来了,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全都赶了过来。

朱允熥看着这一幕,第一句话便是:“你们受苦了,朕来晚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