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六十七章 朱允熥发兵消灭倭国,朱允熥对三杨的夸奖!

第六十七章 朱允熥发兵消灭倭国,朱允熥对三杨的夸奖!(2/2)

目录

“我还注意到,琼州府对不同行业的扶持政策也很有针对性。”

杨士奇微微点头,他的头轻轻晃动,动作沉稳而缓慢。

他接着说道:“确实如此。”

“而且琼州府在人才选拔方面也很有特色。”

“不拘泥于门第出身,只要有才能者皆可得到任用。”

“这使得各个部门都充满活力,治理有方。”

“不像有些地方,有才之人难以施展抱负。”

“在琼州府,无论是出身贫寒的学子,还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

“只要能为琼州府的发展贡献力量,都能得到相应的职位。”

“这种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其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杨荣点头赞同,说道:“杨兄所言极是。”

“而且琼州府的文化教育亦不可忽视。”

“学堂众多,且教学质量颇高,这才培养出众多有识之士,为琼州府的发展出谋划策。”

杨溥则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两人的话,他的眼神专注,说道:“还有那琼州府的城市规划,街道布局合理。”

“每一个区域都十分的明朗,这使得整个城市运转高效,秩序井然。”

“我想,这与当地官员的治理能力和对治安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当地的官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及时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

“而且,琼州府的治安力量分布合理,无论是繁华的集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看到巡逻的士兵或者治安人员,让百姓们有一种安全感。”

杨荣说道:“杨溥兄说得没错。”

“我觉得这也和琼州府的民众教育有关。”

“一个地方的百姓如果都知礼守法,那治安自然就好了。”

“琼州府的学堂众多,教育普及程度较高,所以才能自觉遵守秩序。”

“在学堂里,先生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品德的培养。”

杨士奇沉思片刻后说道:“还有琼州府的对外交流,这也是其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作为一个沿海地区,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频繁。”

“这种对外交流不仅带来了财富,还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各种新的思想、技术不断涌入,使得琼州府充满了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那些海外的商人带来了奇特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

“琼州府的百姓们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

杨荣眼睛一亮,说道:“杨兄这个观点很新颖。”

“我也有类似的想法。”

“琼州府的港口建设得非常好,这为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那港口的码头宽敞而坚固,能够同时停靠许多船只。”

“码头的设施齐全,有专门的货物装卸区、仓储区等。”

“而且当地的商人很有商业头脑,他们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海外商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

“这一点,我们其他地方应该好好学习。”

“他们懂得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品种类,还善于谈判,在贸易中争取最大的利益。”

杨溥补充道:“在对外贸易中,琼州府的商品种类也很丰富。”

“既有本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农产品,也有从内地转运过去的丝绸、茶叶等。”

“这些商品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为琼州府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同时,琼州府也引进了许多海外的商品,满足了本地百姓的多样化需求。”

“那些海外的香料,让食物更加美味,新的农作物品种,丰富了本地的农业种植。”

杨士奇再次蘸了蘸墨,他蘸墨的动作缓慢而细致,说道:

“那我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对于琼州府的繁荣,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

“这样才能给陛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要从政策、文化、教育、治安、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琼州府整体繁荣的影响。”

杨荣和杨溥齐声说道:“杨兄说得对。”

于是,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相互交流着写了起来。

杨士奇的字迹工整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他沉稳性格的写照,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

杨荣的字则飘逸洒脱,笔画之间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杨溥的字透着一股温和,字迹圆润而柔和,给人一种亲切感。

……

另一边,黄观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苦思冥想。

他皱着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喃喃自语道:“这观后感可不好写。”

“琼州府的繁荣是多方面的,从何处入手才好?”

“琼州府的繁荣,低赋税是一个方面,可这人人都能想到,我得有更独特的见解。”

“低赋税虽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仅仅提及这个,陛下肯定不会满意。”

“我得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可是这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

他停下脚步,望着窗外的夜空,但他却无心欣赏。

他又说道:“琼州府的文化氛围似乎也很浓厚,这对其繁荣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影响?”

“是因为文化促进了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还是文化本身就吸引了各地的人前来,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文化就像是一把看不见的手,在背后默默地推动着琼州府的发展。”

“但我该如何准确地阐述这种推动作用?”

他坐回书桌前,拿起笔又放下。

他继续自言自语:“琼州府的城市建设也很有特色,这背后肯定有着精心的规划和长远的眼光,但我要怎么把这种规划和眼光与琼州府的繁荣联系起来?”

“唉,要把这些想法都清晰地写出来可不容易。”

他再次站起来踱步,声音略微提高了些:“还有琼州府的军事防御,虽然看起来很平静,但背后肯定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与它的繁荣有没有关系?”

“也许稳定的军事环境是繁荣的保障,可如何阐述清楚这一点?”

“但我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军事防御重要,我得详细说明它是如何为繁荣保驾护航的,是通过保障贸易安全,还是稳定社会秩序?”

他挠了挠头,一脸苦恼:“陛下让写观后感,肯定是希望看到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我不能只是泛泛而谈,可这些想法在我脑海里乱成一团,怎样才能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我得重新梳理一下思路,从琼州府的各个方面入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然后再组织语言。”

“可是这谈何容易啊,时间紧迫,我必须尽快理清头绪。”

黄观接下来的时间都没有好好睡觉,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观后感写好。

直到最后一天,他脑海中闪过一道亮光。

于是,他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将观后感写完。

“不错!”

黄观看着纸上的文章,满意的点了点头。

……

很快,三天的时间到了。

朱允熥端坐在御书房的书桌后,眼神专注地看着书桌上堆积如山的观后感。

赵谦站在一旁。

黄观在另一侧,他的表情略显紧张,眼睛不时地看向那一堆观后感。

书桌上堆满了呈递上来的观后感,那些观后感的纸张有厚有薄,字迹有工整有潦草,每一份都代表着一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朱允熥拿起一份观后感,开始阅读起来。

他阅读的速度不快不慢,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皱起眉头。

赵谦则在一旁帮忙整理着这些稿件,他的动作很轻,生怕打扰到朱允熥。

他把观后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整齐,以便朱允熥阅读。

不一会儿,三人很快就看到了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呈递上来的。

朱允熥仔细阅读着,他的眼神中渐渐露出赞赏之色。

读完后,他放下手中的稿子,微笑着对赵谦和黄观说:“这三人虽然目前还没有考中科举,没有当官,但文章之中满满都是独到的见解。”

“他们对琼州府的分析全面而深入。”

“从政策到文化,从教育到治安,从对外交流到城市建设,每一个方面都阐述得很清晰,而且能够挖掘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赵谦也看了看那三篇观后感,点头说道:“陛下,此三人确实不凡。”

“杨士奇对琼州府政策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杨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切中要害,杨溥对城市规划的见解,亦是别具一格。”

“他们的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新颖,确实是难得的佳作。”

黄观在一旁听着,心中不禁对这三人也产生了钦佩之情,他说道:“陛下,看来民间真是卧虎藏龙。”

“这三人若能入朝为官,定能为陛下分忧,为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的思考如此深入,见解如此独到,我自愧不如。”

说着,他又看了看三杨的文章,越看越感觉不错。

朱允熥微微点头,他的目光中透着一丝期待,说道:“朕也有此想法。”

“这三人朕会多加关注,待日后再看他们的表现。”

“朕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将来为朕所用。”

御书房内,气氛因为这三篇观后感而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看到最后,朱允熥看向黄观问道:“黄爱卿,你的观后感怎么不在里面?”

“朕还想看看你这位状元的文章和见解。”

“看看有没有好的建议,供朕参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