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自我反思!成立新部门,夏元吉登场!(2/2)
“你看那瓷器,画得跟真的似的,这要是摆在咱们家里,那得多有面子。”
“这孩子长大了,看到这些来自海外的好东西,肯定也会觉得新奇。”
“说不定啊,这孩子以后也能跟着这开海禁的潮流,为我大明朝添砖加瓦。”
一位做小生意的中年男子眼睛放光,兴奋地说道:“你们看那些香料,这要是拿来做些香包去卖,肯定能大赚一笔。”
“这开海禁可真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利用这个机会。”
“这香料在咱们金陵城肯定有很大的市场,那些富贵人家就喜欢这些新奇的玩意儿。”
“我要是能把这香料做成独特的香包,再加上一些咱们本地的特色刺绣,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一位年轻的姑娘红着脸说道:“这料子要是做成衣服,肯定特别漂亮。”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料子,要是能穿上用它做的衣服,肯定像仙女一样。”
“我还可以在衣服上绣上咱们金陵城的特色花纹。”
“这样既有海外的风情,又有咱们本地的特色,肯定会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一位渔夫模样的人也惊叹道:“这船上的东西可真多,要是咱们出海也能带回这么多好东西,那可就发大财了。”
“看来这开海禁之后,咱们渔民的日子也有盼头了。”
“以前,咱们只能在近海打打鱼,现在说不定能跟着大船去更远的地方。”
“不仅能打到更多的鱼,还能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朱允熥站在不远处的高台上,静静地看着百姓们的反应。
看到百姓们如此惊叹和兴奋,他心中暗自欣慰,觉得这开海禁之举确实大有可为。
但他也深知,官员们的态度和看法对于开海禁政策的进一步推行至关重要。
于是,他提高声音,对着身边的侍从说道:“传朕旨意,今日之事,朕要让所有官员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这开海禁之举,关系到我大明的繁荣昌盛,朕希望官员们能各抒己见。”
“让他们回去之后,将自己对今日所见的看法详细地写下来,递到朕的御书房来。”
“朕要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开海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
“他们的眼光是否能跟得上朕的步伐,是否能为朕出谋划策,确保这一政策顺利实施。”
侍从领命后,迅速去传达旨意。
在皇宫的一间大殿里,官员们接到命令后,反应各不相同,并且开始相互讨论起来。
年轻的官员们大多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一位名叫李翰林的年轻官员兴奋地对同僚们说道:“诸位大人,今日所见,实在是令人振奋。”
“这开海禁之举,必能让我大明的商业繁荣昌盛,百姓也能从中获利不少。”
“你们看那百姓们的眼神,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另一位年轻官员刘大人也点头称是:“李大人所言极是。”
“这海外贸易一旦兴盛起来,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特产就能远销海外,换来大量的钱财和新奇之物。”
“这对我大明的发展可是大有裨益。”
“咱们大明地大物博,有这么多好东西,以前只能自己用,现在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大明的厉害。”
一位名叫赵大人的年轻官员则眼睛放光地说:“不仅如此,还能促进文化交流。”
“不同地方的人相互往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我大明定能更加开放包容,这可是盛世之兆。”
“当年的大唐盛世,便是如此!”
而一些老官员则显得有些犹豫和谨慎。
吏部的张大人皱着眉头,对身边的老同僚王大人说道:“王大人,您怎么看今日之事?”
“虽说这开海禁看似好处颇多,但老臣总觉得其中隐藏着诸多风险。”
“这琼州府今日运来这些货物是好,可万一以后有什么变故?”
“这海外之事,咱们了解甚少,万一那些外邦之人有什么不良企图怎么办?”
王大人也是一脸担忧,他叹了口气说:“张大人说得在理。”
“咱们大明多年海禁,如今突然开放,这管理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海上还有海盗为患,这要是影响了贸易,甚至威胁到沿海百姓的安全,那可如何是好?”
年轻官员们听到老官员们的担忧,李翰林站出来说道:“张大人,王大人,虽然风险存在,但机遇同样巨大。”
“咱们不能总是守着旧规矩,要与时俱进。”
“如果一直海禁,我大明只会故步自封,难以发展壮大。”
“咱们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尝试,慢慢摸索经验,再逐步扩大规模。”
“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抓住机遇。”
刘大人也附和道:“陛下也说了,先在金陵周边的几个港口进行试点,看看效果如何。”
“如果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调整。”
在这样的讨论氛围下,官员们各有各的想法。
但不管怎样,他们都知道必须按照陛下的旨意,回去认真思考,将自己的看法写下来递上去。
在规定的时间内,官员们纷纷将自己写好的看法递了上去。
朱允熥坐在御书房里,一份份地查看。
他看到李翰林的看法,里面充满了对开海禁的支持和对未来发展的乐观展望,用词积极向上。
还提出了一些鼓励民间贸易的建议。
朱允熥微微点头,心中对这个年轻官员的积极态度表示赞赏。
看到王大人的看法时,朱允熥的眼神中露出了一丝满意。
王大人的看法全面而深入,既分析了开海禁带来的商业机遇,如增加税收、促进文化交流等。
也详细阐述了可能面临的风险,如海盗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等、
并且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海军建设、制定贸易规则等。
朱允熥通过这次考察,对官员们的态度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知道,在推行开海禁这一重大政策的过程中,官员们的支持和正确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他决定根据官员们的看法,进一步规划开海禁之后的发展方向。
确保大明在这一变革中能够稳步前行,收获更多的利益。
最后,朱允熥在众多官员中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权衡,选中了夏元吉,决定让他专门负责开海一事。
朱允熥知道,夏元吉乃是能臣,在原历史中便是户部尚书,掌管钱财一方面的事务。
那户部掌管着大明的钱粮赋税,犹如国家的钱袋子,而夏元吉在这个重要的职位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开海一事涉及众多经济往来,如贸易收支、税收管理等,每一步都需要精准的计算和布局。
夏元吉在钱财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他心思缜密,且颇具远见卓识,定能将开海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夏元吉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整理衣冠,进宫觐见朱允熥。
走进宫殿。夏元吉恭敬地行三跪九叩大礼,“臣,夏元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熥笑着说道:“爱卿平身!”
“朕今日喊你前来,是想要将开海一事交由你负责。”
听到这话,夏元吉愣了愣。
他没想到,这个机会竟然会落在字面身上。
但,他也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自己必须把握住。
然后直截了当的问道:“陛下,开海一事,臣该如何着手?”
“这开海禁乃是陛下的英明决策,臣定当竭尽全力。”
“只是臣对这其中的诸多事宜还不甚明晰,还请陛下明示。”
听到夏元吉这般直接的问,朱允熥不仅没生气,反而还十分的高兴。
大大方方,直接一点,多好,大家都省事。
朱允熥表情严肃而认真地说道:“夏爱卿不必担忧,朕会让赵谦在一旁教导于你。”
“这开海之事,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如何管理是重中之重。”
“这管理不仅包括对船只、人员的管理,还涉及到与海外商人的交涉、贸易秩序的维护等。”
“对于船只,要登记造册,明确其规格、载货量、航线等信息。”
“对于人员,无论是本国的商人、水手,还是海外的来客,都要有相应的规范,确保他们遵守我大明的律法。”
朱允熥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再者,税收一事更是关键,税收的种类、税率的设定,都需要精心考量。”
“这关系到我大明的国库收入,也影响着开海贸易能否持续繁荣。”
“你要根据货物的种类、价值等因素,制定出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
“你且跟着赵谦历练一番,待你熟悉了这其中的门道之后,此事就全权交给你负责。”
朱允熥顿了顿,接着说道:“朕还做了一个决定,朕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负责海上贸易,就叫外贸部。”
“从货物的进出口管理,到与海外各方的贸易谈判,都将由这个部门负责。”
“等你和赵谦学习完,这个部门就交给你来管理负责!”
夏元吉听闻,心中对朱允熥的规划钦佩不已。
“陛下圣明,陛下如此细致的安排,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
“臣定会虚心向赵谦大人学习,尽快熟悉开海事务。”
朱允熥满意地点点头,他的目光中带着信任与期许,说道:“朕相信爱卿的能力。”
“爱卿下去之后,可先与赵谦商议起来,尽快开展相关事务。”
“朕期待看到在爱卿的努力下,我大明的海上贸易日益繁荣。”
夏元吉再次谢恩后,缓缓退下。
他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如何开展这开海相关的工作。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但同时也充满了信心,决心要在这开海大业中大展身手。
他绝对不能辜负陛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