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 > 第314章 二战风云-【德国-德国的失误-军事方面-5】

第314章 二战风云-【德国-德国的失误-军事方面-5】(2/2)

目录

【这场失败让德国失去了在东线战场上的主动权】

【第十五】

【普洛耶什蒂大轰炸】

【1943年8月1日,白头鹰国空军飞行员们勇敢地驾驶着飞机,穿越重重防线,直扑德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普洛耶什蒂油厂】

【普洛耶什蒂油厂对于德国来说至关重要,它是Nc战争机器的燃料供应枢纽】

【然而,白头鹰军决心要给德国的战争能力以致命一击】

汉朝

卫青看着已经被战火映红的天幕,忧心忡忡地对汉武帝说道:“陛下,您看,这时期的战争似乎对物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了。”

汉武帝眉头微皱,凝视着天幕,问道:“这是好事情吗?”

卫青略作思考,回答道:“对于那些物资丰富的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们可以凭借充足的资源在战争中占据优势。然而,对于那些弱小的国家而言,情况就并非如此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这也许就是东洋那个小国能够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华国如此大片土地的原因之一吧。他们凭借自身资源相对于华国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汉武帝沉默了好一会儿,缓缓说道:“真是应了那句‘落后就要挨打’啊。”

【最终,他们以损失三分之一的代价,成功摧毁了普洛耶什蒂炼油厂40%的生产能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多次对普洛耶什蒂油厂发动空袭,持续削弱着德国的石油供应】

【到1944年苏军占领油田地带时,炼油能力已降至原水平的20%】

明朝

太子道:“父皇,这对德国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朱棣则冷静地分析道:“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德国劣势的加剧,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越来越多。”

【第十六】

【诺曼底登陆】

【德军之所以会错误地判断登陆地点,主要是因为受当时的常识所限】

【一般来说,如果要成功登陆敌军控制的领土,选择一个靠近港口的方向作为登陆地点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物资运输和军队部署】

【然而,盟军却在诺曼底这个地方进行了登陆,这完全出乎了德军的意料】

【诺曼底周边并没有大型的港口,这使得德军高层在最初阶段对盟军的真实意图产生了误解】

【在诺曼底登陆的过程中,盟军巧妙地运用了浮动码头这一技术,使得登陆部队能够在没有港口设施的情况下顺利上岸,并及时获得所需的物资补给】

【当德国最终意识到盟军并不缺乏物资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明朝

太子说:“父皇,您快看,这新技术让德国措手不及。”

朱棣微微一笑,回应道:“这也正常,德国一直暗中发展,在某些方面都能走到前列。白头鹰国也能,只不过……”

他突然沉默了一下,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朕觉得,对德国来说,这次恐怕有些困难了。”

太子闻言,赶忙追问:“这是为何呢?”

朱棣解释道:“你看,这项技术似乎需要大量的铁作为资源支撑。然而,德国在资源方面似乎没有优势啊。”

【第十七】

【想说一下1944年的明斯克战役】

【自从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而且士气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此后,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尽管莫德尔将军竭尽全力地指挥作战,但德军的败局已定,难以挽回】

【1944年6月,苏军通过一系列的战役,成功地将东线战场塑造成了一个巨大的S型,而中央集团军群恰好位于这个S型的突出部,德军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白俄罗斯阳台”】

【德军高层清楚地意识到,苏联接下来肯定会发动进攻,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是,苏联究竟会选择在哪个位置发起攻击】

唐朝

李世民道:“如此说来,德国怕是要陷入困境了。而且,苏联说不定会故技重施呢。”

房玄龄听后,连忙问道:“陛下的意思是说?”

李世民嘴角微扬,说道:“你们难道忘记了当初德国为何要强行拉平基辅了吗?”

房玄龄略一思索,回答道:“陛下,微臣想起来了,是因为突出的部分所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更高吧。”

李世民点点头,接着说:“没错,虽然苏联无论怎么打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朕的直觉告诉朕,他们大概率还是会采取这种打法。到那时,德国就算想退恐怕也难以做到啊。”

【xtL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苏联会把重点放在乌克兰地区,于是果断地做出决策,将增援部队调往乌克兰】

【然而,事与愿违,苏联的真正目标并非乌克兰,而是白俄罗斯地区】

【为了配合诺曼底登陆行动,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此次进攻能够取得成功,苏联调集了五个方面军,共计240万兵力,对白俄罗斯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进攻】

【反观中央集团军群,他们只有不到100万人,而且还肩负着xtL死守的命令,这使得他们的防线被拉伸到了极限,毫无预备队可言】

【相比之下,苏军则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他们的坦克数量是德军的10倍,飞机数量也是德国的7倍】

宋朝

赵匡胤面露惊讶之色,喃喃自语道:“居然有240万!”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似乎在消化这个震撼的消息,半晌才缓缓说道:“朕虽然对此有所预料,但真正听到这个数字时,还是不禁感到震惊。”

赵德昭见状,连忙追问:“那么德国呢?”

赵匡胤叹了口气,回答道:“德国已经战败了,实际上,就算天幕后面提及的那几个其他原因没有发生,德国最终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区别可能就是会稍微晚几天。”

赵德昭若有所思地问道:“那么依父皇之见,德国最好的机会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呢?”

赵匡胤思索片刻,答道:“最晚在蓝色行动时期,德国就应该做出一些改变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