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诸王发难(1/2)
圣旨颁出的第二天,皇上便再度下旨,责令由陆云轩牵头,朱焰负责具体执行,迅速制订销毁火器的详细方案。
同时,分别组建火器销毁部队,前往三皇子宁王、四皇子庆王、五皇子清王、二皇子瑞王等处,亲自收缴并销毁火器,且务必将每一个环节详细登记造册。
由于火器本身及其子弹、流星火炮的特殊性,销毁的难度远远大于制造。朱焰深知此事责任重大,必须制订一套既安全又快速有效的火器销毁操作方案。
而且,此次是分别组建四个组进行执行,他还得承担起培训组员的工作。整个事情容不得丝毫马虎,否则极有可能酿成大祸。
尽管皇上已经明确下旨要销毁火器,但仅是前期准备工作,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直到一个月之后,朱焰才拿出一个相对稳妥的方案。
朱焰自己也坦言,这个方案其实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然而,皇上催办的圣旨已经接连下达三道,倘若再继续拖延,恐怕真的要领罪受罚了。
无奈之下,陆云轩与朱焰商议后,决定先按照此计划执行,若出现问题再随机应变。毕竟,他们觉得销毁火器这种事,估计这辈子也就这一回了。
经过一番简单培训,由工部联合禁卫军率领京城南北大营各一万名工兵营组成的火器销毁工作组便踏上了行程,每组人数为五千人。
其实,销毁火器的圣旨颁布没几天,这四位皇子便都已得到消息。但一直未见朝廷派人前来,他们便也没太把这事放在心上。然而,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
这天,宁王收到来自京城的信报,信中提醒他,负责销毁火器的五千人已经在赶来的路上,预计不出十日就会抵达。
同时,他得到的第二个信报让他心头一紧——此次销毁火器竟是从他们几个封王处开始,而京城的火器却并未事先销毁。
这个消息,犹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宁王心头,让他坐立不安。其实,早在平阳山谷看到那份审案实录时,他就隐隐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所以才匆忙赶回封地,以防不测。
如今,圣旨真的要落到实处了,明明火器在这次大战中大放异彩,可为何还是无法改变父皇将其视为邪物的看法呢?
而这一切,在第二个信报中似乎有了答案。宁王思来想去,心中渐渐有了断定:这次父皇执意销毁火器,实则意在为继位者扫除潜在威胁,进而为后续开展削藩行动做准备。
他深知,一旦他们的火器被销毁,朝廷的大军恐怕就会紧接着对这些封国展开讨伐。毕竟,冷热兵器交锋的结果,他比谁都清楚。想到这里,宁王不敢耽搁,立刻派出三路信使,分别快马加鞭赶往四皇子、五皇子、二皇子处,将自己的推断详细传达给他们,并约定四路封国在庆王处召开四国会盟,共同商量应对之策。
庆王的封地,地处西北,乃是先秦古国的祖居之地,也是其龙兴之地。渭水以南,黄河以东,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渭州。渭州向东,有一座天险屏障——兰山关。
渭州正是凭借着渭河、黄河以及兰山关这三道天然防线,才能抵御羌族的进攻。在远古的先秦时期,这里的先民也是依靠这三道屏障,在此休养生息了百余年,最终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邦国,而后东出兰山关,逐鹿中原,最终定鼎天下,开创了千古不朽的基业。
此时,宁王亲自率领两万火器营,携带目前能够制造出来的最先进火器,来到渭州城下。在渭州城外,渭河边的一处高台上扎下营寨。这里原本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兰山宫,后来不幸遭遇大火焚毁。上千年来,此地始终未能恢复成可供耕种的良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渐渐荒废了。
没过几日,二皇子瑞王带着虚离观主和宋柏楠,率领两万精锐赶来。五皇子离得最近,平日里与庆王也时常往来,这次便只带了不到五千人。
虽然荣恪亲王不在销毁火器的名单之列,但考虑到都是封国,万一封国有事,他也难以独善其身。于是,这次他让朱子栋率领两千人代表自己参与会盟。
况且,之前约定与五皇子一起征讨西羌,可五皇子战后元气大伤,暂时没有能力出兵,所以目前处于整休阶段。倘若此次没了火器,那么攻伐西羌必将付出巨大代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