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代价(2/2)
陈东莱心里很清楚,在这个对发达国家充满向往和崇拜的九十年代,很多人包括一些体制内的干部,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洋货质量更高”的心理。这种观念导致了“造不如买”的想法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科技开发的进程。
他知道自己的斤两,历史大势他当然无力阻止,但如果能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某些细分工业领域上推动国家的技术现代化,那自己也不枉来这个时代走一遭。
*********************************************************************************************************************************
“年龄小,但是胆子可真不小!合作方案都没定下来,就敢在人家阎总面前畅谈科技大势了!”
鱼泉宾馆的正门口,亲自将阎修文一行人送入房间的江自流站在电梯里,毫不留情地训斥了自己的秘书。
说实话,他出身理工科,又曾经在镇南省的工矿企业工作过,对陈东莱这套将技术自主与国家安全绑定的理论,也是深以为然。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陈东莱的批评:即便你的理论再出色,也不能在不该说的场合主动提起。至少要等到市政府与中船工业签订投资备忘录之后,才能讨论这些话题。
况且剥开陈东莱这套理论的华丽外表,其内部似乎还藏着一个隐含建议:即中船工业主动接盘柴机厂的烂摊子,避免柴机厂现有的生产技术和技术人才因企业破产而倒闭。
“柴机厂的摊子不该我们来管。它是破产也好,倒闭也罢,都要由康乐本人承担绝大部分责任。”
党斌用冷漠的声音提醒着陈东莱。在他看来,如此越俎代庖地为柴机厂思索退路,不是市长秘书应该做的事情:注意你陈东莱的屁股到底坐在哪一边!
陈东莱只得默然。片刻后,他立正站好,向着党斌浅浅鞠了一躬:“秘书长,是我考虑不周。”
他嘴上虽然道了歉,但心中的火苗却始终未曾熄灭:
柴机厂的生死存亡关乎一万两千名职工的生计,连带着养活的职工家属和附属消费产业的就业人数,加在一起,足有十多万人。
他做不到看着这些职工们因为失业而流离失所,生计困窘。政治归政治,民生归民生,他一定会让康乐政治集团为他们的愚蠢付出代价,但一定要尽可能不让十多万人民群众的生计和一座城市的未来成为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