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丢丢丢(2/2)
“李哥!!待会儿介绍许老师上台的时候,隆重着点儿!”
“您诸位也不用猜了,说起来,甭管是演了唐僧的三位演员,还是演孙悟空的张金莱,他们和西游的缘分,都没有我深,早在82年,《西游记》还没开拍的时候,我就已经进组了,不过我当时干的不是演员,而是剧务,谁都没想到吧”
许静清用力的点着头,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今个您就是站在台上骂人,都有我给您兜着。”
李诚儒闻言忙道:“没问题,都交给我了,别的不行,咱这嘴皮子上的功夫可一点儿都没落下!”
“大家好,我是李诚儒!”
凭什么颁奖的时候,只给了演唱者和词作者,反倒是把最关键一个环节的曲作者给忘到了脑后。
这在剧组属于常态,顾北可是亲身经历过的。
好在剧组的制片李鸿昌老师联系到了铁道部,又拉来了三百万元的赞助,才解了燃眉之急。
就是靠着这股啃硬骨头的精神,剧组终于战胜了困难,拍摄出了一代经典《西游记》。
电视剧被当成了盈利的手段,导演和演员们不约而同的忽略了它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这也导致电视剧质量的下降。
首战告捷,再加上杨婕导演的苦苦劝说,终于,剧组拿到了300万元的拍摄资金,在那个钱还非常值钱的年代,这绝对称得上是一笔巨款。
其实顾北何尝不是一样呢。
看得出来,老爷子很紧张。
听到他这么说,休息室里的人都笑了。
的确很少有人知道李诚儒的这段历史,人们熟悉他都是从演员这个身份开始的。
可杨婕导演和她的团队有什么
因为初期资金不够,台里的领导也不敢贸然启动《西游记》这个项目,最终东拼西凑来了一笔小钱,让剧组先进行试拍。
想当初人们对于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的电视剧,竟然用西洋的电子乐,都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有人给央视寄信,表达了强烈的抗议。
他们这个时代的人确实淡泊名利,但是一直没人忽视,明明一首歌曲,是由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共同完成的。
回想当年,央视的领导因为小日子版的《西游记》,深受刺激,于是拍板要拍中国人自己的《西游记》。
再加上昂贵的后期特效,还有群众演员的酬劳,一开机就得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于是,还没有拍到一半,就又没钱了。
舞台上没有亮灯,随着一声丢丢丢……
杨婕也跟着说道:“对,小顾这话没错,老许,就是要给你正名。”
当时,台里对此也是爱莫能助,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缺钱。
总之,《西游记》剧组不辱使命,将中国的文化成功输出海外,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打下了完美的开局之战。
一辈子都没怎么抛头露面,可今天突然成了主角,心中难免忐忑。
想想当年,再看看现在,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拍一部戏,绝大多数的剧组都不用为钱发愁了。
于是,1982年7月,剧组试拍了《除妖乌鸡國》这一集,并于当年国庆在央视播出,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如此稀奇的电视剧。
在小日子、高丽棒子,还有东南亚的很多国家,《西游记》也非常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许静清老师看到是顾北和李诚儒进来,挤出了一个笑脸:“来啦!”
台下响起了一阵笑声。
没这么欺负人的!
见许静清不说话,顾北又说了一句:“许老师,今天就是要给您正名。”
人家就能享受献,掌声,名利双收,到了他这里,直接邮寄到了单位的传达室。
第一首,自然也是最为经典的《云宫迅音》。
说着,李诚儒对台下的观众深深的鞠了一躬。
“当然了,今天这个场合,我可不是主角,主角是谁啊”
李诚儒神神秘秘的一笑。
“我先卖个关子,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老师为《西游记》做出的贡献,刚刚这首曲子,大家都很熟悉,知道名字的恐怕不多,《云宫迅音》,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我要说的这位老师正是这首曲子的作者,另外,整部《西游记》里面,他还创作了包括《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天竺少女》、《取经归来》等等等等一共47首曲子,这位老师就是,来,咱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许……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