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757章 天翻地覆二十年

第757章 天翻地覆二十年(2/2)

目录

至少他读了这么多年书,知道是非对错,干了坏事,往往内心还是有些不安,不敢,也不好意思把事做绝。

而欧洲的贵族官员,就完全没这个约束了,他们是正大光明的把

这也是中华百姓,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对法兰西大革命抱有同情的原因,欧洲的百姓,实在是太苦了。

但苦有苦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把人往外赶,大虞则不行,南洋现在还好点,开发的不错,下南洋不需要太多的顾虑。

可是安西四省和北贺洲(北美洲),那就不行了,虽然给地分媳妇,但谁愿意跑那些地方去啊,莫子布好处给了一大堆,还是没人愿意。

是以为了充实安西四省,莫子布都只能让封臣们回家去忽悠,加上他强行让给朝廷给每个地方官增派任务,强制移民。

“老七,最近的为了移民实边引起的乱子,你都知道了吗,你怎么看这事”

莫子布沉思了一会,看向了角落里假装在勤学苦读,比他长子还小十几岁的弟弟莫子浚。

确实惹出了不少事,比如地方上有富户侵吞贫困户土地,搞得人全家没有生计,只能报名出去拓殖。

由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派人搞钓鱼执法,然后以罪囚的名义给扔出去拓殖。

更有甚者,直接脑洞大开,把一些经济上的小纠纷,或者殴人小伤的事件扩大化,全部整成流放大罪,上报给刑部。

刑部自然知道皇帝的心思,特事特办,据说一个扬州人只因殴打了邻居,把邻居牙齿打掉一颗,就被判了流放北庭,从知县上报到刑部,十天就把流程给走完了。

结果,搞得人家不服,家人都跑到南京来敲登闻鼓了。

莫子浚听到皇帝兄长的问话,先拱手施礼,然后才丢下书本走了过来,想也不想的回答道:

“特别事,特别办,皇兄既然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应该的。

不然旨意下的如此严格,事情如此难办,却还要缚住兄威严。”

看来这个思考,在莫子浚心中已经给很久了,以至于立刻条理清晰的说了出来。

莫子布听完面无表情,不悲不喜的对莫子浚问道:“你这一番话,只说了官员如何如何难办,就一点也没为百姓考虑啊!”

“陛下,为百姓考虑,那也不是这个时候该考虑的啊,如今安西四省空虚,当务之急是赶紧移民实边,掌握住当地,此乃朝廷之紧要。

同时大量移民的到达,也可以让受封的将士觉得安西大有可为,以战功换封地值得,那么下次皇兄再要大规模征调士兵出征,他们才会踊跃响应。”

不得不说,莫子浚的话冷酷了一点,但从治国的大层面来说,是正确的。

当国家和朝廷需要的时候,当历史节点走到了这里,有些功在千秋的害民之策,那就必须要执行。

莫子布实际上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没有莫子浚这么毫无心理负担的淡然。

从百姓的角度来说,很多死在路途中,死于水土不服的人,都是他们的挚爱亲朋,他们本不用死,但都在皇帝的随口命令下,客死他乡。

“你说的没错,老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为了子孙后代,也只能是辛苦一下,乃至牺牲一下他们了。”莫子布感叹着说道。

结果莫子浚还有不同意见,他笑着对莫子布说道:“算不上牺牲,没有陛下重拾河山,他们还在满清的压迫下,挣扎求存呢。

他们这一代或许勉强能活,但他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因为人口大爆炸带来的浩劫,而下场凄惨。”

嗯,还真挺有水准的,没浪费自己的辛苦培养。

莫子布想了想,就不说一鸦二鸦,单说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动乱。

前者把人口从三亿九千万,干到了两亿七千万,当然,死亡没有这么多,最多也就是两千万上下,但大量的人口逃亡,许多成了没有户口,下场悲惨的地主佃户甚至农奴。

后者波及大半个中国,且还是最富庶的地区,如果加上同治回乱,最少死亡了六七千万之多。

想到这些,莫子布心里终于好受了很多,咱现在害苦了你们,可能移民的路上会死个两三万人,但总比直接在动乱中以各种方法惨死要好得多。

“老七,你去给郑锦水说一声,让刑部不要搞得太过火,流放就流放嘛,不要给人背上那么大的罪。”

莫子布的第一任贴身秘书,自己带大的半个儿子郑锦水目前是五个辅臣大学士之一,分管刑部和大理寺等。

莫子浚接受命令,屁颠屁颠的去了,而接受到圣意的郑锦水立刻发挥聪明才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那就是新增一个不叫流放,但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的罪名,叫做徒,

犯罪之后,直接徒到指定的拓殖地,到地方就解除罪犯身份,且规定服役个几年就可以申请回乡,也不上档案。

嗯,以后的大虞朝可得注意了,随意殴打他人,盗窃一定数目,很可能就直接被判徒某某拓殖地了。

且等你过去呆个几年,官府给你地也分了,房子也起了,各种各样的蛮夷老婆给了发个一两个,再把娃一生。

嗯,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了,估计大部分人,也很难有勇气在几年后,又舍下一切,回去地都没有的故乡。

而从北贺洲回来的莫洲桢,也亲眼看到了这种情况,他从南京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结果在半路接到莫子布的命令,让他走一趟河南、河北,看看当地情况。

莫洲桢这才发现,这几年,河南河北乡间的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钢铁产业的大发展,民间的农具比满清时期好了十倍都不止,许多地方连锄头都开始用上了生铁的,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耕牛在河南乡间,已经非常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两三头耕牛。

一些靠近大城市的乡间,抽水灌溉已经用上个了蒸汽抽水机,育种和积肥,也开始有专门的农业公司来提供服务。

当然,最重要的是,河南河北的土地开始大规模集中,莫洲桢在滑县附近看到,凡是生活的比较好的农户,基本都是三四百亩的大户。

一家哪怕只有三四个壮劳力,但是依靠精良的工具,充足的耕牛,以及官府等的正确指导,一人种接近一百亩地,并不算非常辛苦。

甚至已经出现了集约化种植的苗头,许多大户自己协商,比如今年你全部种小麦,我全部种玉米,他全部种大豆,等到收获的时候互相帮助,节省体力,方便规划。

而相应的,大量不能适应这个新形式的普通农户,正在被以极快速度排挤出他们祖辈生活了几十上百年的家乡。

他们要么进城成为工人和力夫,要么,或者说大多数,被官府半强制的招募,前往了安西四省,东北四省,甚至莫洲桢想拿下的北贺洲之地拓殖。

招待的他的河南布政使左辅告诉莫洲桢,河南本来有人口三千万,但这些年不断流失,哪怕生育率很高,但目前也已经只有两千万出头了。

且还在进一步减少,由于出省的人太多,以至于西北的甘肃等省和新成立的安西四省之一伊吾行省中,河南口音的中原官话,已经成了主要的腔调之一。

莫洲桢暗暗想到,这个新变化,应该正是父皇想要看到的,大虞朝,正在发生巨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