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南锣鼓巷95号院(1/2)
他冯辰在95号院里,可以随意揍人。
但是决不允许外人欺负,自已院里的人。
乃至整个南锣鼓巷的孩子,也都一样。
直到一次带着南锣鼓巷的孩子,和其他地方的孩子打架。
冯辰不小心打伤了,一个高干子弟。
家人托关系将他送到了,部队避风头。
因为他小时候,在什刹海练过几下身手不错。
结果在部队里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刚提干又赶上了战争,如今他因伤这身军装也穿不下去了。
只能申请转业回地方原籍,当冯辰摘下军衔,踏上归乡的火车。
当火车一路向北行驶,车窗外的风景都在倒退。
此刻冯辰的心里,一时也是五味杂陈。
自已好歹穿越过来,在部队里也待了快一年了,还真有点不舍得。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冯辰终于在京城正阳门东车站下车。
出了火车站,冯辰对京城还是很陌生。
只得按照原身冯辰的记忆,上了此时的
"大气包
"公交车。
坐在上面的冯辰,心里还有点害怕。
这“大气包”公交车,跟一个炸弹也没啥分别。
在这个时期的我国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和柴油等燃料,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解决日常所需,于是研究人员,开始潜心研究以煤炭代替石油的技术。
50年代的科研人员,成功地研制出了煤气发生炉,并开始将其应用于公共交通上。
在当这个时期很多公交车,都被迫装上火炉,用来燃烧木炭或者木材。
并将燃烧所产生的煤气来代替燃油,为公交车正常行驶提供动力。
所以这个时期的公交车,车顶往往会放有一个巨大的煤气储存包,被调侃为
"大气包
"。
但是这样的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弊端。
因为技术水平达不到,无法压缩气体,常常用掉一部分后就开始干瘪,摇摇欲坠。
煤气不足时汽车又会发生故障,而且也比较危险。
冯辰心惊胆战的,坐在‘大气包’公交车上,正想着要是现在有手机就好了。
自已可以将这个公交车拍下来,这个‘大气包’公交车也运行不了几年了。
到了60年代中后期,D庆油田的投入生产。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油短缺的问题。
羊城、京城和申城开始出现了,真正的柴油发动机结构的客车。
还有马上出现的无轨电车,和正常的燃油汽车就要上线了。
到时候这些公交车,都会退出历史舞台。
自已要是能拍下来,说不定将来这照片都值不少钱呢!
说到挣钱,此时在公交车上坐着的冯辰。
脑子里也正在考虑着,趁着大风天来临之前。
自已可以多弄点,这时代的稀罕物件。
比如茅台、安宫牛黄丸、还有邮票。
这个时期还能找到,此时已经停止发行的三军邮票。
这套军邮共三枚,面值均为800元(旧币)。
图案均以“八一”军徽为主图,下方印有“军人贴用”字样。
底纹刷色分别为橙色、蓝色、紫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