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引蛇出洞(2/2)
但她是瑶初光,如果连她都办不到,这世上就没其他人做的到了。
唯一令人可惜的是,这个机会还差点火候。
傅鸿煊太了解傅景瑞,这人就是个缩头乌龟,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立马把自己缩回龟壳里。
傅景瑞他是不会相信,有人宁愿把到手的天下拱手让人,也不愿把驻守边关的大军召回。
因为一旦撤军,边关失守,中原必将再度分崩离析。
所以哪怕知道国内防务空虚,他也不会轻举妄动。
傅鸿煊看向傅景瑞,眼神中带着洒脱!
没关系,他来补上。
傅鸿煊从来不指望自己投靠瑶初光的事,能瞒的过傅景瑞。
云氏被赶出帝都,云家被逼入绝境,走投无路只能投靠傅景瑞时,估计已经有所察觉。
毕竟傅鸿煊从始至终都是嘴里喊着谋反,实际什么动作也没有。
相反一直给瑶初光打辅助。
傅景瑞自己一个兢兢业业,为了谋反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是真谋反,还是假谋反怎么可能分辨不出来。
那有人因为皇帝换了一个就不造反了,简直可笑至极。
但时间太短,傅景瑞也没有足够的信息做进一步推断。
而让傅景瑞确信傅鸿煊和瑶初光是一伙的,是军令事件。
傅景瑞通过西周帝,秘密篡改了军令。
让傅鸿煊下令处决掉蛮族的俘虏,无论傅鸿煊是照做还是抗旨不遵,都是必死局面。
如果傅鸿煊照做,那些本已臣服的蛮族必会殊死反扑。
困兽犹斗,何况是素以凶悍着称的蛮族?
先前所有的招抚之功都将化为泡影。
傅鸿煊年少成名,更知道这其中的厉害,但这军令是朝廷发布的。
就有种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无力感,杀了俘虏是解气,但对战局没有任何好处。
傅鸿煊若是抗旨不遵,那就是杀头大罪。
哪怕是查明这是个假的,但开了这个头,那以后的臣子是不是都可以效仿傅鸿煊做法,只要自己认为这圣旨是假的,就可以不遵守。
这就是傅景瑞的第一次试探,军令之事可大可小。
端看瑶初光后续怎么处理这事,是轻轻放过还是借题发挥。
事实证明傅景瑞的预感是对的,瑶初光连问都没问轻轻揭过。
这已经很明显,傅鸿煊与瑶初光之间的关系绝对比世人看到还要亲密。
傅景瑞当年的假死,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历国公。
在蛮族攻城前,曾经有人给他送信告知过。
而傅景瑞还敢如此布局,就是吃准了,哪怕西周帝怀疑过是齐国祸水东引,也不可能去找历国公核实蛮族攻城之事。
现在傅鸿煊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从历国公那知道,他当年其实是知情的。
那就说明傅鸿煊知道自己其实是假死,一旦自己假死的事情暴露。
那他当年做的那些事,包括傅鸿煊母亲的死都瞒不住傅鸿煊。
以傅鸿煊聪慧,不难猜出自己假死的目的与宏图霸业。
傅鸿煊知道了,就代表瑶初光也知道自己的存在了。
在明知自己在暗中蛰伏,却还是把大军派遣去边关戍守,这个决定就很耐人寻味了。
傅景瑞可不是西周帝这些只知道在朝廷搅风搅雨,让他们算计谋划制衡在行。
可一到真刀真枪的战场上,便都成了纸上谈兵的废物。
傅景瑞实打实真正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即便蛰伏十余年,那一身征战沙场的本事却丝毫未减。
对于自己军队的短板,他一清二楚。
养兵需要场地,需要粮饷。
哪怕他有云家支持,但在巨额的军费花销面前根本不可能支撑这么多年。
所以傅景瑞只能另辟蹊径,先想办法把兵养起来。
靠着云家在刑部的暗线,傅景瑞将各地死囚、通缉犯尽数收编。
这些亡命之徒为了活命,自然甘愿落草为寇。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些死囚和通缉犯,个顶个不是好东西。
今日为分赃火拼,明日为争地盘厮杀。
单打独斗时确实凶悍,可要让他们拧成一股绳?简直痴人说梦。
这些个死囚如果正面迎击齐国军队,估计一个照面就没了。
傅景瑞很难不去想,瑶初光是不是在引蛇出洞。